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p685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原理体系的形式通过教科书这种文本载体表现出来,开端于苏联,目的是对国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使其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担负起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普及的理论特质。与以往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在理论层面具备拥有最大限度的群众基础的可能性,然而真正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普及等工作来完成的。正是凭借“教科书”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从“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   目前,理论界一直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能否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本精神的争议,并且对于我国而言,鉴于曾经存在着“以苏为师”,“以苏为鉴”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尤其是早期的版本,一直都被认为是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搬用,无论在结构还是内容上都不具备创新之处。本文试图通过由康斯坦丁诺夫主编,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58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我国由艾思奇主编,1961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进行文本比较,对上述问题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无论在苏联还是我国,都有其较长的发展轨迹,版本众多。之所以选择这两本教科书进行文本比较,除了后者是由我国第一本本土力量编著,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发展过程中具有开山鼻祖的意义这一原因之外,还因为两本教科书编撰、出版时间相近,其理论内容所依据的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结构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引言部分,主要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苏联模式”科学与否,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否就是对这种“苏联模式”采取了“拿来主义”,究竟有没有体现中国化的精神气质等方面做简要的概述;其次,正文的第一章,对这两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具体的文本内容上加以比较分析;正文第二章,对两本教科书从文本的编排结构上加以比较分析;正文第三章,从文本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加以比较分析;总结部分,简要概述从内容、结构、风格三个不同角度所得出的文本比较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中苏众多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以时间为参照物,选取同一时期出版的两本教科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依据其具体文本,分别从理论内容、章节排列结构、行文风格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   另外本文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了边叙边议的方式,与通常先叙再议的写作方法也有不同。
其他文献
中国哲学对于人性、人生问题的关注,从古至今没有停止过。而作为先秦时期显学之一的墨子曾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中国古代人性、人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
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站在时代的前沿,反对专制集权、抨击宗教神权。在国家政治权方面,他主张通过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形式建立理想的国家政治权力统治
宗白华的艺术哲学思想由三部分组成:艺术感觉发生论;艺术创作论;艺术结构与艺术境界论。宗先生认为艺术感觉发生于人对宇宙、自然、人生无限的同情,同情具有三层含义:艺术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