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德关系之转变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z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7年是我国的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特别是在晚清中德关系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转折意义。1871年德国实现了统一以后迅速崛起,经济、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尽管对中国不无觊觎之心,但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始终奉行相对内敛的对华政策,双方还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中德双方关系以一种相对友好的方式发展。但随着德国战略目标转向谋求世界霸权,德国对华态度开始由温和转向强硬。胶州湾事件以后,中德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也由原先的表面上的友好关系转向了实际上的敌对地位。1897年也就成为了中德关系转折的标志性的一年。虽然中德双方的关系由友好转向敌对,但双方的交流却始终未曾断绝,这其中就离不开一个特殊群体—驻德使臣的作用。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变,双方驻外使臣的外交活动也必然会有所改变。通过晚清时期驻德使臣外交活动的比较来揭示晚清中德关系之转变,一方面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晚清中德关系发展的历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对驻外使节在两国关系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缘来、本课题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驻德使馆和历任驻德使臣简介。本文以驻德使臣的外交参与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对1897年胶州湾事件前后驻德使臣在中德两国外交活动参与情况的比较来分析和研究晚清中德关系的转变,并力图从驻德使臣外交参与的变化这一新的视角来揭示晚清中德关系的转变。二、晚清中德关系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整体上对晚清中德关系进行的一个总结和比较。主要包括三个小部分,第一,1897年以前中德关系概述,这一部分的论述将时间界定为1861年《通商条约》的签订到1897年胶州湾事件爆发以前;第二,胶州湾事件—中德关系的转折,这一部分交代了关于胶州湾事件的基本发展过程;第三,1897年后中德关系概述,这一部分的论述始于胶州湾事件发生之后,止于清政府结束。三、1897年前驻德使臣对中德外交的参与这一部分将分为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主要是对这一时期的驻德使臣在中德政治交涉领域的活动的论述,另一方面论述的重点是驻德使臣在两国军事技术交流方面参与的论述。四、1897年后驻德使臣对中德外交的参与这一部分也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中德之间频繁的政治交涉,二是维持军事技术交流的局面。五、通过驻德使臣外交活动看晚清中德关系之转变这一部分将通过1897年前后对驻德使臣外交活动内容、影响以及德方对华态度差异性的比较,从而揭示晚清中德关系的转变。
其他文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仍有重大启示
在金属切削过程中,如何解决切削刀具的磨损及提高刀具使用寿命是长期困扰切削工作者的难题,而生物体通过生存的竞争在大自然中不断改进自身的形态和功能,其中的某些动物在长
本文首先对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科技创新券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管理模式上主要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两种,并对申领对象、兑付对象、适用范围、兑付标准等政策要点进行对比。创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参加领导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迄今已过去六十个春秋。它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六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它。虽然也有一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文章主要对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20万头/a肉牛屠宰深加工改扩建项目取水的合理性、用水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目的:探讨心理诱导护理结合功能训练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
阐述了国家竞争情报的思想内核,探讨了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渊源理论,勾画了国家竞争情报理论的逻辑体系,对开展国家竞争情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