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微流控芯片表面处理及其在DNA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微流控芯片表面处理及其在DNA分析中的应用 前言 微型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μTAS)是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化学分析设备的微型化和集成化,最大限度地把分析实验室的功能集成到便携的分析设备中,甚至是方寸大小的芯片上,即“Lab on a chip”。微流控芯片是μTAS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以微通道网络及众多分析功能元件的集成化为其结构特征,不仅使试样和试剂的消耗显著下降,而且具有高效、高速、高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 生物医学是当前微流控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芯片毛细管电泳是以微流控芯片上的微通道作为分离通道的分离分析技术。因微通道比表面积显著增大,焦耳热能很快向四周溢散,所以可施加平板凝胶电泳难以达到的高场强,从而实现对样品的快速、高效的分离检测。 微流控芯片的微米级结构显著增大了微通道的比表面积,所以保持其内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平衡、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玻璃具备优良的光学性能,且易于进行表面改性,是最广泛使用的芯片基材之一。玻璃微流控芯片在进行电泳分析时,因微通道内表面—SiOH基团上的H~+解离,当在微通道两端施加外电场时,通道内整个缓冲溶液会流向阴极,形成电渗流(Electroosmotic Flow,EOF)。EOF不仅导致微通道表面对DNA样品的吸附而且严重影响玻璃芯片对DNA样品的分离效能,所以有效抑制EOF是玻璃芯片获得高分离效率的前提。 对芯片微通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是一种控制EOF的常用方法,可分为动态涂层和永久表面改性。前者是最简单的表面改性方法,改性化合物可通过物理吸附结合在微通道表面实现动态涂层。但因表面涂层不能长期保持稳定状态,其应用受到限制。后者是控制EOF和减少样品—表面吸附的最有效的方法。硅烷化试剂常用于永久改性处理中,其与微通道表面—SiOH基团可共价键合,也可进一步将线性聚合物交联固定在通道表面形成
其他文献
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空间冗余自组织网络的研究和应用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其具有介质开放、动态拓扑、分布式协作、资源受限、以及结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医学图像分割是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领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是其它医学影像后处理(如三维可视化、手术导航等)的基础。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有许多缺陷,很难满足复杂的医学图像
温度试验箱常用于电子、化工、机械等产品的温度环境试验,为产品的研制、改进,材料选取,工艺选择等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温度试验箱自身参数的质量直接影响这些实验数据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