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末,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乡村日渐凋弊,一批仁人志士关注乡村危机,乡村建设运动由此兴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体现出的乡村建设思想,无疑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财富,亟待研究整理。本研究通过梳理毛泽东相关著作及历史文献,初步构建了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的基本框架及其形成过程,全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文先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乡村建设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这两个方面取得成果来探讨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最后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重难点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为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的渊源及其萌芽。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既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农民观和社会革命思想,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兴起,在这样处于思想变革的时代,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开始萌芽。第三部分为战争时期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其调整。本文通过梳理自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先后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战争阶段,由于每个阶段主要矛盾不同,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内容上有一定调整。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乡村建设本质问题认识,逐步深入探讨了农民问题;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提出了农民问题核心是土地问题,实施“耕者有其田”,这是乡村建设的制度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社会矛盾变化,作出乡村建设思想的调整;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逐步成熟,建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体系和党领导下的以贫雇农为核心的乡村组织体系。第四部分为建设时期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的实施及其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乡村建设思想的演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的重大调整,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建设初期毛泽东进行的乡村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乡村组织体系,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启示。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是围绕农民这个强有力的主体来发展乡村经济巩固乡村政权;发展乡村经济是最终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必然路径,乡村经济建设必须与乡村土地制度、乡村组织方式有机结合。毛泽东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乎农民、土地、组织建设、乡村经济发展这几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问题以及主要矛盾;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功能与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乡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乡村产权制度安排、乡村组织体系间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