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一直把农业摆在重要位置,强调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生活,然而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和农业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势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农地流转制度应运而生。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家庭经营规模超小、土地细碎化以及土地撂荒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要方法,也是提高我国农地经营效率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重庆市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地缘优势,都市区近郊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最前沿的区域,也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先行区域;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主体,他们的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对于一个地区农地流转的实现有着根本的影响。所以,本文试图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都市区农地流转的过程和农地流转的结果,分析都市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农地流转过程的影响以及农地流转结果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本次研究区域选取了重庆市沙坪坝区,该区属于重庆主城区之一是典型都市区,在对相关部门收集材料和对225户农户做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了解了沙坪坝区整体和调查样本农户农地流转的基本状况,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沙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利用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了样本农户在生计方面的农地流转绩效,对沙区农地流转提出政策建议。根据调查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沙坪坝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以转出行为为主,转入行为发生较少。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后发现在重庆沙坪坝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87%都是转出行为,仅有很小一部分人转入农地或不参与农地流转。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由于沙坪坝区属于典型都市区范围,农民外出就业机会较多,经营各种小本生意也较容易实现,并且从事农业劳动较辛苦而经济收入也不如非农经营收入高,所以大部分农户都选择转出农地;原因之二,是沙坪坝区正在打造现代化都市农业,政府组织当地村集体统一流转农地,而给予当地农民的补偿又较为丰富,所以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较高。②沙坪坝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家庭承包地面积、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掌握种植技能情况、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占比、政府或集体组织的影响,这6个因素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他们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527、1.885、-2.624、-2.881、1.058、3.233。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占比、政府或集体组织的影响,这三个因素表现为正向作用;家庭承包地面积、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掌握种植技能情况这三个因素表现为逆向作用。③沙坪坝区部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受政府主导。由于沙坪坝区政府规划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将沙区农业定位为集生产、观光、休闲、生态于一体的都市农业,所以当地由政府主导部分村集体统一流转农地,农户在流转出自家农地后能够搬迁住进基础设施完善的集中居住小区,并且政府给农民购买社会保障。农户在转出农地后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而且还从农地中解放了出来,他们能够进入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打工获得收入,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工作获得工资收入。因此,由政府主导时农户们都会极参与农地流转。④沙坪坝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缓慢。在不受政府主导流转的地方需要农地流转市场来主导农地流转,通过调查统计发现,沙坪坝区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比较缓慢,很多农户希望转出自家农地却找不到需求者,也有部分农户希望转入农地扩大种植规模而找不到供给者,出现这样的矛盾笔者认为是因为当地农地流转信息传递不通畅,缺乏一个农地流转的平台或者中介。并且村民私下流转农地程序不规范,在签订流转协议及流转年限约定上也都没有规范的操作过程。⑤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改善农户生计。经定量研究发现研究区样本在农地流转后农户在经济基础、生活水平、生存环境方面均比农地流转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增幅均在10%以上;虽然研究区农户的生计在农地流转后得到了改善但是农地流转绩效评价综合分值并不高,这说明研究区农地流转后农户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做到全面的覆盖,农户的生计水平还是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