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数量及质量高低均深刻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耕地中的中低产田比重较大,不断深入开展土地整治成为稳步提高我国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关于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相关研究具有广泛意义。本文首先基于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开展了土地整治区域耕地质量限制因素分析研究;在分析传统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内容对耕地质量限制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归纳、补充耕地质量限制因素消减技术;基于技术经济学原理,开展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遴选方法研究;基于自然等提升潜力分区及双代号网络计划等方法进行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时空优化组配研究;最后选择四川省中江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主要结论:(1)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对耕地质量限制因素因子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及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与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相对应的深松改土、爆破、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改良工程技术。通过对不同耕地质量限制因素消减技术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形成了融合传统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限制因素消减工程技术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备选方案库。(2)依据技术经济学基本原理,通过典型项目区实际调研,结合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遴选评价模式与方法,从技术与经济两个方面构建了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遴选指标体系,并以中江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初步验证了技术遴选指标的可行性。(3)首先根据限制因素分析及技术遴选结果,确定各项工程技术空间组配模式,然后利用双代号网络计划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整治工程技术的细化分解,绘制其网络计划图,找出影响实施工期的关键路线,从而实现整治工程技术时序的优化组配。根据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情况测算结果,经过针对性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实施与优化组配,项目区耕地自然等别和利用等别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国家自然等平均提升0.90个等;国家利用等平均提升0.70个等,整治效果显著。通过本文相关研究内容,可丰富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体系,为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可在实践上指导土地整治项目中的技术遴选与时空优化组配,不断推进土地整治中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