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雌性个体在种群的繁殖和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作用。种群中雌性个体数量、雌性繁殖周期长短等因素均决定着种群的存在及发展。而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还普遍存在复杂的育幼行为,这一行为对雌性的繁殖周期及繁殖行为都有着显著影响。雌性个体在怀孕期及育幼期的营养条件对其繁殖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灵长类动物,秦岭川金丝猴有较长的怀孕期和哺乳期,且雌性个体从交配期向产仔期和哺乳期变化的压力与季节性气候剧烈变化的压力重叠,使得其营养需求面临复杂考验。因此,对野生雌性川金丝猴的食性和营养需求的定量研究成为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点。在食性定量研究技术成熟后,可以通过营养生态学的模型对个体的营养需求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取秦岭川金丝猴面对上述复杂压力时的营养生态策略。本研究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位于陕西省的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川金丝猴雌性个体的摄食行为进行跟踪观察,记录每只个体取食的食物种类及相应的取食量,并采集被取食食物样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组成进行分析。野外行为观察记录包括冬季和春季两个季节(冬季: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春季:2014年4月至2014年6月),每日观察时间为10:00至17:00,于10:00和14:00各进行一次人工食物投喂。共收集了52天的行为观察数据,(冬季30天,春季22天),涉及11只雌性个体的取食行为。共采集目标个体取食的植物样品39种(37种自然食物和2种人工食物,包括采食植物不同部位共59种样本)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包括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以及灰分)。本研究将取食行为数据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相结合,运用几何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了雌性秦岭川金丝猴不同季节(春季及冬季)不同生理状况(哺乳期、怀孕期、非哺乳非怀孕期)的能量摄入、营养结构及营养摄入策略。得出以下结论:一、不同季节雌性个体能量摄入分析中,冬季雌性个体能量摄入明显高于春季,而不同生理状态的雌性个体中,哺乳期雌性个体能量摄入明显高于怀孕期及非哺乳非怀孕状态雌性个体;二、雌性秦岭川金丝猴的营养摄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次之,脂肪摄入最少,冬季这一结果相较春季更为显著。三、雌性秦岭川金丝猴维持着稳定“非蛋白能量摄入/蛋白质能量摄入”比,处于不同季节和不同生理时期的雌性个体通过调节这一摄入比例来满足其营养需求。对雌性秦岭川金丝猴的能量、营养摄入的研究,是我们对于川金丝猴在秦岭地区对其生境的适应策略和进化适应机制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对川金丝猴的生存需求及繁殖策略做出进一步解释,为川金丝猴的生境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对研究川金丝猴的扩散迁移模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对圈养川金丝猴的饲养繁殖管理提供了合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