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首,二孩政策是国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从2011年11月国家规定夫妻均是独生子女可生育二孩,至2013年12月规定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育二孩,到2015年10月国家全面实行二孩政策,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追生二孩。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产科迎来的不仅是分娩数量增多的问题,更严峻的是要面对之前的由于高剖宫产率而引起的瘢痕子宫妊娠和高龄产妇、多次妊娠、辅助生殖技术等高危妊娠问题,这势必会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增高。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01月0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二孩政策开放的前后10年太仓地区产后出血的患者资料,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的变化,旨在为二孩政策后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预防的方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01月0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太仓市妇保系统登记分娩的孕产妇65748人,其中确诊产后出血病人158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41%,其中剖宫产1346例,阴道分娩240例;年龄范围16-48岁,平均28.4±4.92岁;出血量500ml-4700ml。以2012年01月01日二孩政策的放开为界分为两组,2007年01月0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前五年为对照组,2012年01月0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后五年为研究组,对两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统计的65748例分娩产妇中,产后出血总数1586例,产后出血总发生率2.41%;对照组分娩数30114例,产后出血58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94%;研究组分娩数35634例,产后出血1002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81%,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阴道分娩产妇数36120例,发生产后出血24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0.66%;剖宫产产妇数29628例,发生产后出血134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4.54%,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P<0.05)。3.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占71.37%,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占21.89%,软产道裂伤导致产后出血占4.22%,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产后出血占2.52%,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主要原因。4.产后出血各年龄段,年龄≤19岁产后出血发生率1.97%,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13%,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3.11%,低龄妊娠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P<0.05);年龄35-39岁产后出血发生率7.47%,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3.82%,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0.26%;年龄≥40岁产后出血发生率21.59%,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4.84%,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4.52%,高龄妊娠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P<0.05)。5.瘢痕子宫产后出血发生率4.07%,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67%,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4.87%,瘢痕子宫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P<0.05);妊娠合并巨大儿产后出血发生率4.01%,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63%,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5.15%,妊娠合并巨大儿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P<0.05);双胎妊娠产后出血发生率30.37%,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4.53%,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34.15%,双胎妊娠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P<0.05);重度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发生率13.45%,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9.76%,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占15.51%,重度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P<0.05);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17.14%,其中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12.12%,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20.00%,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P<0.05)。6.产后出血出血量2001-3000ml,对照组13例,研究组45例,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3000ml,对照组8例,研究组32例,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的出血量增加。7.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29例,子宫切除率0.44‰,其中对照组子宫切除率0.37‰,研究组子宫切除率0.51‰,研究组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率较对照组上升。结论1.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增加;2.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3.宫缩乏力及胎盘因素是产后出血主要原因;4.低龄妊娠及高龄妊娠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5.瘢痕子宫、巨大儿、双胎妊娠、重度子痫前期、前置胎盘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6.研究组产后出血出血量较对照组增加,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率较对照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