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以及全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选育而成的人工合成小麦具有被改良的D组染色体,相较普通小麦提供了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了小麦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进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品种改良的基础。本研究以87份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材料和23份普通小麦材料组成含110份材料的自然群体,对群体材料重要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利用SPSS 20软件处理数据,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是否丰富。对三个地区110份材料六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以及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具体结果如下:1.三个试验点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为河南南阳试验点的穗下节长,最小的为河南南阳试验点的旗叶宽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为22.93%和8.55%。人工合成小麦总体的变异系数大于普通小麦变异系数。2.三个试验点的多样性指数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合成小麦大于普通小麦,只有河南南阳试验点人工合成小麦穗长多样性指数小于普通小麦,陕西三原试验点的人工合成小麦和普通小麦穗长多样性指数相等。3.聚类分析将陕西杨凌和河南南阳的供试材料在欧氏距离为7的时候分为了两大类别。我们称之为A和B两大类别。其中87份材料包含于A类之中,B类包含23份材料,分别就是人工合成小麦材料和普通小麦材料。在陕西三原试验点由于环境的影响,使得聚类结果不同与其余两地,有9份人工合成小麦在欧氏距离为5的时候和常规小麦分在了一组,这说明三原斗口试验站环境对该9份材料的影响比较大。4.相关性分析表明旗叶宽与其余几个性状容易呈现出负相关性或负显著性相关,株高与其余性状均有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