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焦点锁定在两岸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对比研究。选取了两岸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台湾地区的《新版实用视听华语》(以下简称《华语》)和大陆地区的《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以下简称《汉语》)。
比较的范围包括:教材的总体框架及单元结构、课文、语音和生字词、语法项目、练习以及文化导入等方面。
两套教材的共同点有:在教材整体编排及结构框架上,两部教材都属于综合型单元制教材;在课文编排上,两部教材都有不同的课文体裁,课文话题分布大致相同;在教材语法项目的安排上,两部教材都按照课文内容安排语法点;在教材的文化导入上,两部教材都重视文化的内容,文化项目所占比重也基本相同。
两套教材的不同点有:在教材整体编排及结构框架上,《华语》属于话题性教材,《汉语》属于课文型教材,在单元数量、配图等方面都有不同安排;在课文的编排上,《华语》的课文体裁以应用文为主,课文无文学作品选编,《汉语》以记叙文为主,并且有近一半的课文选编自文学作品;教材语音编排,《华语》采用注音符号、通用拼音、汉语拼音方案三种共同标注,《汉语》仅使用汉语拼音方案;就教材生字词量的安排,《华语》未达到中级综合教材要求的生字词量标准,在每课的分布较平均,并仍以乙级词汇为主,由于两岸词汇差异,超纲词汇也比较多,使用繁体字教学;《汉语》生字词的分布采取生字词递增的循序渐进法,生字词量及难度都符合大纲标准,使用简体字教学,在生字词的教学上,采用“例举法”;在教材语法项目的安排上,《华语》使用媒介语解释语法点,语法讲解与练习题配合,《汉语》语法项目数量偏多,并独立呈现;在练习的编排上,《华语》题型少,重视学生交际技能的训练,《汉语》题型丰富,兼顾了要素型练习及技能型的练习;在教材的文化导入上,两岸存在文化差异性,并且文化项目的呈现方式有所不同。
两岸对外汉语教材层出不穷,在教材编写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新方法不断出现。大陆的对外汉语教材总体来说,种类繁多,但多是同一水平的重复,配套教材也比较少;就教材内容来说,教材缺少教学创新,实用性不强,缺少文化导入,关于学生母语和汉语之间关系的关注也较少。台湾的对外汉语教材,由于地域限制,种类较少,专业汉语教材缺乏,华语中心多使用“自编教材”,使用较广泛的对外汉语教材只有2-3部;就教材内容来说,重视实用性,多以话题型课文为主,重视课堂练习。
本文通过两部典型教材对比,提出教材编写的建议:对于教材的整体编排及结构框架,充分体现教材的功能性,单元数配合课时数量,内容配合学生等级,合理安排;单元结构要体现综合性和完整性,具备单元的基本要素;在课文编写上,话题型的课文要重视情景的多样性,内容要体现真实性和生动性,课文体裁多样性发展,课文话题体现广泛性,向立体化方向发展,课文的文学作品选编,应考虑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在对外汉语语音的编排上,以汉语拼音方案为主,体现语言教学的规范性;教材生字词编写要注意生字词量合理控制,分布在课文中尽量平均,难度尽量符合等级大纲的要求,不同层级教材生字词的释义采用不同形式;教材语法编写要注意语法项目量的控制,语法结构编排符合“认知规律“的原则;对于教材练习的编排,练习量适中,题型的设计上循序渐进,体现课文所学知识,做到学有所用;教材文化导入要把握循序渐进与适度的原则,把握文化知识的与时俱进,坚持实用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