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迷,同时伴随着上一代劳动力的迅速老化,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降低,新一代劳动力能否继续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地增长?能使国家经济多大程度上地可持续发展?是近两年经济学讨论的热点问题。理论上讲,如果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较大,则其能够提供充足的劳动储备力,以延缓资本报酬递减。那么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增长多大程度上依赖着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呢?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和分析:首先对国外研究综述从古典一新古典一现代经济増长理论的演进发展过程进行回顾,评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动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成果和现状。其次,遵循科学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这四个原则构建了度量劳动的评价指标,用就业人数代替劳动数量,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代替劳动质量,选取1991-2014年的时间区间,构建劳动贡献度的测量模型,最后实证的测量劳动数量的贡献度和劳动质量的贡献度。结果发现,我国劳动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劳动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我国在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经济仍能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最后,使用曲线回归及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来对全国及各省的劳动力増长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每个产业投资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人数对数值的上升对来GDP的贡献最小,而同样的劳动力数目能通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为GDP带来更多的增长。接着,通过对各省的整体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的GDP增长率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同时本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各省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人口流出大省,例如四川、河南,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负相关;相反的,对于一些长期吸引外来打工人口的省,例如江苏、福建,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基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水平渗透力越来越强和人才流动变迁等因素影响,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人口变化将趋于平衡,各地经济发展与人口绝对值相关的传统格局也将随之被打破,单纯的人口数量变化影响和制约经济的能为也将逐步减弱。本文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讨论,对劳动为人口増长与经济增长关系产生更全面的认识,唤醒人们更好地理解人口与经济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