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的利率调整构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两个重要手段之一,1989年至2002年间,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了3次,下调了8次;其中1996年1999年间,央行连续在37个月内下调了存贷款利率。近年来,我国利率政策的使用更为频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经济波动剧烈,物价水平也不稳定,央行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过冷,在2007年至2011年调整了14次存贷款利率。2011年来我国通胀的超预期,央行已经连续两次降息,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我国利率政策到底效果如何,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如何,是判断我国利率的政策科学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利率的运行特征以及我国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然后利用HP滤波法分解出我国利率和GDP的周期成分,最终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我国利率与经济周期成分的动态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正逐步加强。(2)本文通过利率周期对经济周期成分的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利率的动态冲击会造成对经济波动的异于理论的反向冲击,即存在逆周期性。(3)我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货币幻觉”。(4)我国往往采取的是“重治理,轻预防”的利率政策调整方式。针对本文的主要结论,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背景,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扭转利率与经济波动的逆周期性;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加强利率政策调整的灵活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