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内电影市场中,青年导演数不胜数,电影新作层出不穷、风格各异。其中,导演宁浩以2006年一部中小成本诙谐喜剧《疯狂的石头》为标志,从此声名鹊起,开始了“宁式电影”之路。从花三万块钱用DV拍出的黑色讽刺剧《香火》,到一人身兼多职完成的高清制作《绿草地》,到小成本大收益、票房与口碑双收的“影坛黑马”《疯狂的石头》,再到打破个人影史票房纪录的《心花路放》,宁浩以黑色幽默为基本风格,在类型化探索之路上不断继承,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类型各异却风格相对固定的“宁式电影”,在国内影坛独树一帜。纵观宁浩电影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初创期、繁盛期、转型期和沉淀期四个阶段。初创期以《香火》和《绿草地》为代表作,宁浩以特殊题材和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对人性作出了冷静思考,奠定了电影创作的批判性思维基调。随着《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宁浩的电影创作大门真正打开,黑色幽默成为其电影的基本风格,宁浩也因此一跃上升,踏入国内新晋导演行列。随后,延续黑色幽默氛围,宁浩先后尝试了灾难电影和公路电影类型,它们既是“宁式电影”风格的另类延伸,也进一步稳固了“宁式电影”的黑色幽默风格。从叙事方面看,宁浩三种类型电影在叙事内容与叙事手段方面各不相同。“宁式黑色喜剧”的叙事内容为表现个体生存状态的现实题材,叙事手段采用多线索和非线性叙事;“宁式灾难电影”的叙事内容为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题材,叙事方式为单线索叙事;而“宁式公路电影”采用宏观叙事方式,内容锁定为公路旅途中的心灵回归。从造型方面看,“宁式电影”中人物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极具颠覆与审丑意味,且核心人物通常为边缘化、平民化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画面风格方面,为配合影片的整体黑色幽默氛围,“宁式电影”的影像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与隐喻化特色,且具有后现代审美风格;声音造型方面,“宁式电影”的最大特色是拼贴杂糅的无声源音乐与地域化、方言化的台词互相融合。总之,从“宁式平民喜剧”到“宁式灾难电影”,再到“宁式公路电影”,宁浩紧紧把握时代变迁中的大众情感,在借鉴国外类型电影的基础上融入本土化创作元素,实现了不同类型基础上的电影风格统合。宁浩及“宁式电影”的创作特征对国产电影类型化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