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是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走”随之产生许多新的表达并衍生出新的义项,因此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虽然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探讨,但仍然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走X”构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BCC)以及相关研究搜集到400条语料,并基于构式语法理论、自主-依存联结模型和事件域认知模型,尝试解释“走X”构式在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特征,揭示其句法和语义构建时的生成机制和认知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语音层面:“走X”构式有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七音节、八音节和十音节的形式,其中该构式以“走+单音节”形式为主,如“走红”,显示出原型性。另外,在所有音节类型中,以X为名词短语的结构最多,“走+单音节名词短语”表达“某种行为及其对象”的意义最多。(2)句法层面:在“走X”构式中,“X”可以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及形容词短语,其中,“X”为名词短语最多。“走X”构词方式可以分为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以及动补结构,其中以动宾结构的构词方式为主。自主-依存联结模型可以解释该构式的句法生成,“走”是依存结构,“X”为自主结构。(3)语义层面:在“走X”构式中,“X”有“行为对象”“行为环境”“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四种类型。“走X”的构式义可以归纳为:“走”的空间移动隐喻义与另一概念成分“X”结合,具体表达(1)某种行为及其对象;(2)某种行为及其发生的位置;(3)某种行为及其实现的方式;(4)某种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等意义,其原型义是“某种行为及其实现的方式”。“走X”构式在语义建构过程中激活了特定的事件域认知模型,主要涉及的认知机制有概念隐喻和转喻。(4)语用层面:“走X”构式体现了三个语用特征,即能产性、经济性和新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