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主要的股权融资方式,定向增发具有发行灵活、发行成本低、可以满足上市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等优势。2016年,我国A股市场有796家上市公司完成定向增发,实际募集资金12,954.59亿元。面对蓬勃发展的定向增发,如何甄别其中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一直被学术界高度关注。过去常见的利益输送方式有低价增发、关联交易、劣质资产注入、高额分红等。2015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配合“高送转”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对这种利益输送运作方式进行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对北信源“定向增发+高送转”中的利益输送问题进行研究,以第二类代理理论、“隧道挖掘”理论、股利迎合理论和监督效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简要介绍了北信源2016年定向增发和“高送转”的具体方案,然后从定向增发与“高送转”的动因、利益输送途径和其后的公司经营绩效三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北信源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精准补充资本公积金为“高送转”做准备,在定向增发前通过停牌稳定股价,选择溢价发行使得此次增发无锁定期,在增发完成后迅速推出“高送转”预案刺激股价上涨,配合机构投资者减持,以达到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利益输送的目的。北信源在定向增发之后的经营状况整体趋向恶化,公司利益受到损害。最后得出了修改创业板定向增发锁定期规则,增加“高送转”制度约束,提高监管机构对利益输送行为的甄别能力,重视投资者教育等相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