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岳信仰是中国古代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自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就有“国依山川而立”的理念。所以,山岳和山岳之神才会显得如此重要,甚至君王生死都会告祀山川。嵩山自古被认为是天地沟通的桥梁,被称为是“天地之中”的所在之地,同时嵩山又处于五岳之中的“中岳”。因此,对于嵩山信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能够使我们深深地清楚和明白嵩山信仰的发展变化。第一章,首先从生产力极低的古代社会为出发点,山岳给人们提供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保障,延伸出山岳崇拜。嵩山作为五岳之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多学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嵩山的地质、建筑、人文、祭祀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很少有人从整体性的视野出发,利用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角度展开探索。所以,对嵩山自上而下的层面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嵩山在古代社会中的变化。同时,也是基于具体地域研究的一种尝试。第二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嵩山的思想背景。第一,山岳在中国古代所占据的位置,并对当时的百姓所产生的影响。第二,在中国古代山岳崇拜下,“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并且知道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由来。第三,从中国古代思想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在这种古代思想背景下对嵩山的影响。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下造就了嵩山的特殊性。第三章,通过国家祭祀层面来研究嵩山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递进。首先是秦汉时期,由最初的五岳在国家祭祀之中并无轻重之分到汉代立制,嵩山作为五岳之中被纳入国家祭祀之中,有了制度的保障,但泰山却因封禅之礼而独尊于五岳。其次是魏晋隋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各个部落都希望获得其正统性的认可积极地响应自己领地范围内的山川。直到隋代二帝积极恢复巡狩礼,文帝、炀帝巡狩泰山、北岳和西岳,出现了五岳平等礼遇的局面。再有唐时期,武则天称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禅嵩山。一改往朝的传统。这一时期嵩山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达到了尊崇。武则天利用嵩山得到正统性的认可。最后宋明清时期,当时的宋朝的社会灾害对于嵩山的祭祀更多体现在其实用性,不再寻求正统的合理性。明清时期,对于嵩山的祭祀更多是对传统的遵从,体现的是一种象征意义。第四章,在前三章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是嵩山在民间信仰中是否与国家祭祀中的变化一致。首先是嵩山神的形象与当时在政治环境中的职能。其次在各朝代的更替中嵩山神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再有就是从嵩山隐逸的角度来阐述嵩山的职能变化。最后,嵩山国家祭祀层面与民间信仰层面是否出现一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