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离子束辐照诱导酿酒酵母线粒体损伤及其组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离子束辐照会造成酿酒酵母DNA单链、双链断裂或DNA团簇损伤,导致DNA碱基转换、颠换、碱基片段插入或删除等突变,若这些突变中的一种或多种同时发生在线粒体内,就会导致线粒体损伤,引起酵母呼吸功能丧失,生长繁殖速度变缓,菌落形态变小,细胞内碳循环代谢途径等发生改变。本研究利用碳离子束对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酿酒酵母BY4743进行辐照处理,通过红四氮唑(TTC)平板显色反应,筛选得到10株可稳定遗传的线粒体损伤型酵母突变体,通过增殖速率和呼吸强度检测,复筛到5个线粒体受损明显的突变体,其线粒体膜电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借助基因组测序确定了线粒体DNA大片段缺失是造成突变体生理表型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通过脂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初步认为YRO374W上调表达是引起突变体甘油三酯(TG)相对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YBR029C表达对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酰丝氨酸(PS)的相对含量影响较为明显。Res D-4中,YNL169C下调表达直接导致了磷脂酰乙醇胺(PE)相对含量的降低;Res D-1中,YJL134W极显著性上调表达和YOL011W极显著性下调表达,可能会导致鞘脂类和甘油磷脂类代谢途径发生改变。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重离子束辐照诱导酿酒酵母线粒体损伤后酵母细胞脂质成分发生变化的机理原因;并且鉴于酿酒酵母模式生物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还可为高等真核生物线粒体损伤相关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能量为80 Me V/u、剂量率为20 Gy/min的碳离子束对酿酒酵母BY4743进行不同剂量(30、60、90、120、150、180 Gy)的辐照处理。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酵母细胞致死率,绘制酵母存活曲线,确定了半致死剂量为60 Gy。基于TTC平板显色实验,筛选到10个线粒体受损的酵母突变体,并发现150 Gy时,突变体筛选率最高。酵母经碳离子束辐照后的生长曲线可将辐照剂量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高剂量(180 Gy)对酵母有较强的致死作用。(2)对初筛到的10个突变体的增殖速率和呼吸强度进行测定,发现增殖速率低于对照50%的突变体占80%,呼吸强度低于对照50%的突变体占90%。据此,复筛到5个线粒体受损明显的突变体,分别命名为Res D-1、Res D-2、Res D-3、ResD-4、Res D-5,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罗丹明123(Rh123)染色后的突变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发现所有突变体线粒体膜电位比对照降低了10倍左右。基于基因组测序数据,对线粒体基因组覆盖深度进行比对,发现突变体线粒体基因组呈现大片段缺失,结合核基因组结果,推断线粒体DNA损伤是表型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UHPLC-ESI-MS)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及单变量的数据分析方法,检测分析了5个突变体的脂质成分。质量控制(QC)样本证明了本研究中使用的分析检测系统稳定,对照组和突变体组中共鉴定出648种脂质分子,分为25个脂质亚类,其中中性脂质TG有140种,占总脂质的21.6%,其次为磷脂类。总体样本PCA结果能准确实现对照和突变体的区分,并且根据样本在PCA得分图上的分布,确定了Res D-1和Res D-4为主要研究对象。(4)对鉴定到的648种脂质分子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OPLS-DA能准确实现Res D-1、Res D-4与Control的区分;变量权重值(VIP)、变异倍数(FC)、差异性(p)分析相结合,Res D-1中筛选出DG(16:0/18:1)、LPC(16:0)、LPE(14:0)、LPI(16:0)、PA(16:1/18:1)、PC(24:0)、PE(16:0/10:0)、PI(18:0/18:1)、PS(16:0/16:1)、TG(16:0/10:0/16:1)等10个亚类,51种显著性差异脂质分子;Res D-4中筛选出DG(16:0/18:1)、LPC(18:1)、LPE(16:0)、LPI(18:1)、LPS(18:1)、PA(16:0/18:1)、PC(31:1)、PE(16:0/10:0)、PI(15:0/18:1)、PS(16:0/16:1)、SQDG(37:4)、TG(15:0/16:0/18:1)等12个亚类,54种显著性差异脂质分子。显著性差异脂质分子相对含量分析显示,Res D-1/Control中DG、TG、LPI、PA、PI含量升高,LPC、LPE、PC、PE、PS含量下降;Res D-4中DG、TG、SQDG、PA、PC、PI、LPC、LPE、LPI的含量升高,PE、PS、LPS的含量下降。显著性差异脂质聚类分析结果可用于筛选脂质标志物,也可为寻找相似脂质代谢通路提供便捷。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构建了DG、PA、PI、PS等部分脂质的代谢途径。本研究表明酿酒酵母可能通过调节脂质成分的含量来应对重离子束辐照引起的线粒体损伤,显著性差异脂质分子可能是重离子束辐照诱导酿酒酵母线粒体损伤后的潜在标志物。(5)基于RNA-Seq技术,完成了Control和Res D-1、Res D-4共9个样本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6252个基因。对测序获得数据进行质量检测和比对效率统计,证明了测序数据和参考基因组均能满足实验数据分析要求。SNP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中发生的SNP是背景突变,重离子束辐照诱导的酵母线粒损伤才是突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差异倍数(FC)和错误发现率(FDR)相结合,Res D-1、Res D-4 vs Control分别筛选到622和1011个差异表达基因。Res D-1、Res D-4 vs Control注释到GO二级节点的DEG分别为445和741个,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的DEG所占比例最高,超过40%;与COG数据库比对,Res D-1、Res D-4 vs Control注释到的DEG总数为339、555个;与KOG数据库比对,注释到的DEG总数为439和769个;COG和KOG注释结果显示,DEG注释最多的分类均是“一般功能预测”;Res D-1 vs Control中,COG和KOG注释到脂质运输和代谢的DEG分别占2.65%、5.24%;Res D-4 vs Control中,COG和KOG注释比例分别为1.44%、3.77%。KEGG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Res D-1、Res D-4 vs Control分别注释到160和233个DEG,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及嘧啶代谢途径注释到的DEG最多;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有9条,分别归于脂肪酸生物合成与降解、甘油脂类、甘油磷脂类、鞘脂类和固醇类5个方面,Res D-1、Res D-4 vs Control分别有20和23个与脂质代谢相关的DEG发生了变化,占KEGG总DEG的12.5%和9.87%,以上DEG均以下调为主。(6)基于脂质代谢通路中注释到的DEG,选择了YIL009W、YOR374W、YBR029C、YBR042C、YBR183W等16个关键基因对其表达水平进行q RT-PCR验证,该16个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与RNA-Seq数据能够较好的对应,说明转录组测序结果能准确反应突变体中脂质代谢物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
其他文献
核能是一种安全、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发展核能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得益于铅铋合金(Lead-Bismuth Eutectic,LBE)传热性能好、沸点高和化学活性低等优点,铅冷快堆(Lead-cooled Fast Reactor,LFR)被遴选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之一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
极紫外光的单光子能量足以电离大部分原子分子的外层价电子,在原子分子光物理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最主要的极紫外光源,是同步辐射和自由电子激光这样的大科学装置,建造及运营维护成本极高。而超快强激光场中的高次谐波过程,可以在桌面化尺度,产生高度相干且脉冲时间超短的极紫外光,是近些年极紫外光源发展的重要趋势。本论文工作基于高次谐波的单色化,搭建了一套桌面化超快极紫外光源系统;并结合先进的反应显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在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报告明确指出,男性前列腺癌近年来的上升趋势明显,已位居男性发病第六位,在未来的肿瘤防控中应该重点关注。放疗具有疗效好、适应症广且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最常见的、疗效明确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然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前列腺癌患者最终会出现放疗后复发。因此,如何提高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仍然是目前临床医生和科研
配备电子冷却器的重离子冷却存储环为电子离子复合精密谱学实验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平台,其具有高真空低本底、高精度、大范围能量调制、直接获得绝对复合速率系数等优点。本文基于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HIRFL-CSRm开展了类锂Ca17+和类氟Fe17+离子的双电子复合(DR)精密谱学实验,此外,还开展了几种高电荷态离子的辐射复合(RR)增强效应的研究,主要结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类锂Ca17+与类氟F
自然界生物体中离子通道的离子和分子定向输运对于生物系统起着信号传导、能量转移等作用。受生物体中离子通道的启发,研究者们利用各种材料制备了多种人工纳米孔道,如高分子膜离子径迹纳米孔、生物蛋白分子纳米孔、无机材料微纳加工纳米孔等。这些纳米孔道的材料性质、表面属性和形状结构与其特异性紧密相关,在能量转换、响应性纳米开关、DNA检测和离子、分子的筛选方面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部分研究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基
在中子数N=126附近的轻锕系核区,α衰变是原子核主要的衰变模式之一。由于α衰变可以发生在母核与子核的不同能级之间,因此人们在实验上可以观测到α衰变能谱的精细结构。α衰变的精细结构直接反映了原子核内部分立的能级状态,是获取原子核结构信息的重要手段。本论文研究工作是在兰州充气反冲谱仪SHANS(Spectrometer for Heavy Atoms and Nuclear Structure)上开
我国正在设计和建造新一代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其中增强器(BRing)是HIAF加速器系统的主加速器,能够加速从质子到铀的高流强束流,设计流强为1.0×1011ppp(238U34+)。如此高的流强指标对BRing注入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注入增益要求。因此,为了获得高的累积流强,BRing采用了双平面涂抹多圈注入。该方法与常规注入方法不同,同时开发利用了水平和垂直相空间,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累
随着核科学与核技术在医药卫生、工农业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辐射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人们暴露于辐射产生的风险。电离辐射可对机体造成放射性损伤,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的损伤。因此,加深对因辐射引起的机体损伤机制的了解,更有助于寻求合理的防护措施以及安全有效的辐射防护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斑马鱼这一新型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电离辐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同时对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进行
超冷等离子体是一种特殊的强耦合等离子体,其中离子和电子的温度远低于传统等离子体,因而其具有相对极长的演化时间,并且体现出强的库仑耦合效应。通过超冷等离子体研究强耦合效应还有许多优点,例如:等离子体初始状态可控、离子温度低而且演化时间尺度长、相对成熟的实验平台以及宽泛可调的参数空间等等。因而,超冷等离子体为实验和理论研究强耦合等离子体物理提供了一个特殊和理想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超冷等离子体的产生动力
本文研究了下一代中微子实验相关的若干物理。论文首先研究了中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装置上产生中微子的最优方案。CiADS是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创提出的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该项目已于广东省惠州市开始建设。该装置上产生的大量中微子可以用来研究许多实验物理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就惰性中微子物理问题。惰性中微子模型广泛应用于解释中微子物理的许多反常实验现象。论文首先研究了束流打靶并产生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