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人类进行了严厉的报复。事实的确如此。二十世纪末期,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迫使人类开始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由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不谋而合,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科学认识儒家“天人合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会为人类如何解决目前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关系以重要启示。本文将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及内涵。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周易》发轫,经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到二程、朱熹、王阳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完成了一个自身演变的历史过程,以朴素、直观的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良好沟通。第二部分分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内容包括:“三才”的生态自然和谐观;“民胞物与”的生态道德观;“以时禁发”的生态道德规范及“与天地参”的生态道德目标。这些生态伦理观点从现代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它萌发了生态保护的整体意识,渗透了生态保护的和谐观念,体现了生态保护的适度原则,孕育了生态保护的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历史局限性所致,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也有自身的理论困境。它重人道轻天道,重天人和谐轻天人冲突,重伦理本位轻生态关切,重经验体悟轻科学理性,这些困境都预示它不等同于现代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人类不能直接运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关系,必须理性地对它进行现代转换。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现代转换。在充分认识实现其现代转换必要性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即贯通“和”的理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融入“仁”的情怀,关爱一切生态万物;运用“中”的原则,保护生态平衡;恪守“诚”的美德,提升对自然物的修为。另一方面,应超越它的理论困境,对“天人合一”涵义进行现代阐释,融合“合”与“分”的思维方式,扩展道德涉及的范围,并且渗透科学的理性精神。实现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有效整合,对于重新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第四部分揭示了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科学审视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弥补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和谐天人关系;有利于尊重自然,使人类肩负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有利于调控人的过度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生态道德水平。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可以作为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资源,可以吸收它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和谐思想和重要思维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对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科学地审视和再认识,才能理性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人类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