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筑物、马路等不透水地表日益增多,相应的绿地、树林占地逐渐缩减,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的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由于非点源污染的形成与转移的过程复杂、随机性大,人工监控其过程费时耗力,因而非点源污染问题越来越被关注,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对于日后的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巢湖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地的地表物特性以及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作为基础,利用SWMM软件建立了完善的巢湖市老城区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并且通过真实降雨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商业区、居住区、公园)的地表物实地采样、粒径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24h浸取液分析,得出粒径在150~300μm的地表物颗粒所占比例最多,平均约65%,粒径大于300μm所占比例接近15%,粒径小于150μm约占20%。分析重金属可知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出颗粒约小其在同等质量下所含的重金属含量越高,这是由于颗粒越小其比表面积就越大,因而其吸附能力就越大,因此就出现颗粒粒径越小,其所含的重金属就越多。地表物的24h浸取液的上清液的COD、TN、TP含量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在商业区、居住区、公园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浸取液中,商业区的浸取液污染物含量最高(COD 389mg/L、TN 18mg/L、TP 1.1mg/L),居住区较高(COD 346mg/L、TN13mg/L、TP 0.8mg/L),而公园的浸取液含量最低(COD 256mg/L、TN 7mg/L、TP 0.4mg/L)。模型从不同降雨强度的水质水量的模拟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降雨强度产流量产污量都有较大的区别,降雨强度越大所产生的流量和污染物就越大,降雨强度越大雨峰越大,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越大,入河COD、TN、TP浓度也就越大;但不同降雨强度下其流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河COD、TN、TP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水质水量的模拟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产流量产污量也是有较大的区别,商业区所产生的流量和污染物最大,居民区次之,公园区所产生的流量和污染物很小。雨峰、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入河COD、TN、TP浓度均是商业区>居住区>公园;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其流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入河COD、TN、TP的变化趋势具有相同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