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一种中国南方城市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的鸟类,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已经引起关注。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杭州城市化环境下,对白头鹎的繁殖生态、特别是繁殖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比较在不同城市化梯度白头鹎繁殖行为的差异。具体结果如下:(1)在杭州市区,共记录到白头鹎繁殖巢117巢。白头鹎在4月初开始产卵,平均窝卵数为3.37±0.48枚(n=103),孵化率为68.3%(n=111),离巢率为52.1%(n=117),总繁殖成功率为34.7%(n=111)。繁殖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卵及雏鸟被捕食、人为干扰等。(2)在杭州市区,白头鹎主要在居民小区、行道树和绿化带的树冠层筑巢,主要营巢植物为桂树(Osmanthus fragrans),占总数的84.6%(n=117)。繁殖巢距地面均高为3.16±±0.91m(n=117)。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6种,依次为:硬化地比例(20.33%)、建筑比例(13.26%)、绿地比例(11.59%)、水体比例(11.02%)、裸地比例(8.55%)和草坪种类(8.10%)。城市化指数与营巢树高、巢距地面高均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但与巢上郁闭度和巢下郁闭度没有显著线相关性。这说明在城市环境中繁殖的白头鹎,在一定的巢隐蔽度下,仍以提高巢位高度作为主要的适应对策。(3)选取73个巢进行测量,得到巢外长径:12.06±±0.90cm,巢外短径:10.81±±1.02cm,巢内长径:7.57±±0.68cm,巢内短径:6.60±±0.58cm,巢高:10.96±±1.97cm,巢深:4.77±0.63cm,巢底厚:6.18±1.83cm,巢容积:127.35±22.37ml。城市化指数与巢量度参数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不同城市化梯度,巢大小并没有差别。说明白头鹎在长期适应杭州城市化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巢形和大小的统一性。(4)对73个白头鹎的巢做巢材分析。其巢材组成复杂多样,将其总的分为自然巢材和人工巢材。自然巢材包括草茎、树叶、棕榈丝等。人工巢材包括塑料、布条、纸、塑料泡沫等。有95.9%的巢外层和中层均含有人工巢材,8.2%的巢内层含有少量非天然巢材。中层人工巢材重、外层人工巢材重、人工巢材总重均随城市化指数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人工巢材种类随城市化指数的升高而显著增多。说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增加,白头鹎更倾向于使用人工巢材,这可能与城市化环境中自然巢材缺乏有关。(5)孵化阶段,平均孵化期为11.25±1.16d(n=32),其中最长孵化期14d,最短孵化期8d。通过对7巢的测温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午13:00-16:00之间巢内温度较高,最高温度为36.9℃;凌晨4:00-7:00之间巢内温度较低,最低温度为16.2℃。巢内温度均高24.67±3.11℃(n=55)。城市化指数与孵化行为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说明城市化可能尚未导致白头鹎孵化行为的改变。(6)育雏阶段,平均育雏期为11.85±1.12d(n=47),其中最长育雏期14d,最短育雏期10d。共对13巢白头鹎进行06:00-18:00的录像,得到35天的录像数据。递食率最低的时段为06:00-07:00,平均递食3.03±3.76次,递食次数最多的时段为16:00-17:00,平均递食8.31±5.88次。平均每天递食次数随城市化梯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多,但是递食植物类食物次数或递食动物类食物次数与城市化梯度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说明在城市化环境中,白头鹎可获得更丰富的育雏食物,但是白头鹎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类别并没有随城市化程度的增加而发生显著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