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吉林省中部玉米带和黑龙江省海伦试验站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调查采样、田间试验、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应用DPS、SAS、EXCEL等相关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显著性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在研究黑土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黑土肥力退化的本质,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为黑土质量退化机理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 吉林玉米带黑土酶活性的地域性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德惠、榆树地区的酶活性为最高,梨树为最低。总观全貌,酶活性的变化大体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减少的趋势,且与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针对黑土区现地调查中发现的两种不同剖面构型(“波浪型”和“平面型”),研究了与碳、氮、磷循环有关的酶活性的状况与差异,结果发现,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平面型”高于“波浪型”,分别高出28.82%、6.93%、10.06%,与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达差异性显著水平;而脲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为“平面型”低于“波浪型”,分别低出28.70%、8.81%、11.31%,脲酶活性变化达差异性极显著水平。造成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平面型”低于“波浪型”,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不相一致的原因,可能源于黑土区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制度,磷肥的大量施用和累积,使速效磷含量呈现“平面型”低于“波浪型”的现象,这可能是导致黑土区磷酸酶活性“平面型”低于“波浪型”的最主要原因。 脲酶活性表现为“平面型”低于“波浪型”,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不相一致,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酶活性、剖面构型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提供了方向。现地调查表明,“平面型”是优于“波浪型”的一种剖面结构,其保水、保肥能力强,故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平面型”高于“波浪型”,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波浪型”剖面耕层有效土壤量较“平面型”要少近一半左右,脲酶活性受有机物施用的影响较为强烈,由此产生“平面型”比“波浪型”低的现象。说明了脲酶活性可以作为反映黑土肥力的敏感指标。通过对“波浪型”和“平面型”剖面构造下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揭示现行耕作制度的不利作用、提出适合黑土区的保护性耕作制度,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黑土区不同耕作年限酶活性变化的对比研究得知,脲酶活性较20年前下降了18.81%,呈显著正相关,这与20年来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而过氧化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