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学创作的代表之一,流传至今。这当中,自唐末以来,杜牧的《樊川文集》广为流传,在境外汉语文化圈中也有刻印。
文字学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小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一些较有代表的语料中使用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追寻文字演变的足蹟,更可以从中探寻文字内在的特徵和规律。
作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古代朝鲜,其官方文字很长时间使用的是汉字。对于在古代朝鲜刊刻的汉籍中使用的汉字的研究,不但能够补充汉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书证,更能够通过比较和演绎,获得极有价值的汉字使用字例,推演出有价值的汉字演变规律。
本论文所针对的语料,就是刻於正统年间朝鲜全罗道锦山的文献《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这个刻本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是现存最早的《樊川文集》刻本和注本;二是它的刊刻地方是在域外-古代朝鲜。
在论文的文字编中,通过“俗字”和“异体字”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此刻本中所使用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字作了大致的描述。特别是对其中出现较多,字形又比较少见的“离”、“独”、“归”等字的描述和分析,归纳出一些文字学看法;通过“船”、“齐”、“属”、“顾”等字在文献中的不同字形,尝试描述这些文字的演变轨蹟。由此,得出《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对文字学研究的价值。
本文除文字编外,主要还有文献整理编。文献整理编主要由校勘和辑佚两部分组成。在校勘部分中,主要通过《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和当今流传的版本对校,同时使用理校的手段,揭示《夹注》刻本的校勘价值。而在辑佚部分中,则通过《夹注》刻本注释中佚文的整理,反映刻本的文献价值。
希望通过对《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的研究,作材料的整理。并通过对材料的加工,能够为汉语史的研究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