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雷暴云内起电和放电做进一步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有关雷暴云起电机制的试验结果和起/放电的非云模式和云模式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方面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现状及所涉及的重要问题。然后,在一个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1)采用多项式回归分析法,给出了基于Takahashi实验数据的非感应转移电荷量的数学公式,并与实验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雷暴云内起电和放电做进一步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有关雷暴云起电机制的试验结果和起/放电的非云模式和云模式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方面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现状及所涉及的重要问题。然后,在一个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1)采用多项式回归分析法,给出了基于Takahashi实验数据的非感应转移电荷量的数学公式,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2)在模式中引入基于Saunders实验结果的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S91,并利用云水饱和度替代环境温度和有效液水含量,将S91方案变形。对比分析了一次雷暴单体首次放电前,变形后的S91方案和原S91方案模拟得到的非感应转移电荷的极性、量级、电荷结构以及与霰和冰晶粒子分布之间的关系;(3)采用固定电场阈值触发、双向随机发展的放电参数化方案,通过一次雷暴过程的模拟,分析了空间电荷结构和电荷分布对闪电放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10℃,液水含量介于0.08~8g/cm3的情况下,由数学公式得到的非感应转移电荷量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较好,但在温度低于-25℃,液水含量介于0.5~2g/cm3的情况下,两者的一致性不是很好。因此,可以在模式中引入基于Takahashi的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时,直接应用此公式,而替代以前较繁琐的查表法;首次放电前,当云水环境趋于过饱和状态时,转移电荷产生的主要区域位于高温、低有效液态水区,且转移电荷数目也较少。当云水环境趋于亚饱和或饱和状态时,转移电荷主要产生于低温、高有效液态水区域,且转移电荷数目不断增加。放电后,雷暴云初期和中期,由于对流强度较强,云层高度较高,在反偶极性电荷结构出现的情况下,云内闪电起始于上部负电荷和中部正电荷区之间,且正、负电荷区中心浓度较大,闪电主要为反极性云闪。随着对流的进一步发展,在雷暴云末期,当云内粒子增多、增大,大部分霰粒子逐渐降落到中低层,使上部负电荷中心浓度减小,底部的起电区域增大,这种情况下云内闪电多发生在中部正电荷和底部负电荷区之间,闪电主要为正常极性的云闪。关键词雷暴云数值模式非感应起电机制放电电荷结构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类二阶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和一类奇异p-Laplacian方程及n维p-Laplacian方程组边值问题正解的存在性.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述了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阶段的主要成果,并概述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主要运用Krasnosel’skii不动点定理,研究了二阶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在某些条件下一个正解的存在性.第三章,主要运用Leggett-Williams定理研究了一类形
近年来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目前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在许多方面日臻成熟,同时现在的计算机能力已使过去难以想象的各种各样精细的中、小尺度天气学数值模拟研究得以实现,中尺度业务数值预报也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起来。目前探空站网点之间的距离为300公里或更多些,含有的信息主要代表了天气尺度及大尺度系统的特征。若仅用常规探空资料,则会较大程度地漏掉中小尺度系统,雷达资料的应用则可部分弥补这一缺陷,研究结果
气象资料的质量控制(QC)是气象资料处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又是一项难度很大、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工作。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气象资料控制方法做过研究,然而对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未见文献报道。随着地基微波辐射计组网应用的发展,观测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多,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本文在研究了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的常用QC技术质量控制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独立来源的大气层结进行各通
氮氧化物NOx (NO+NO2)控制对流层O3和OH自由基的含量,影响全球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LNOx是对流层上部NOx的主要来源,闪电与对流层上部NOx较好的相关性使LNOx的研究成为预测气候变化的依据之一。本文主要利用星载光学瞬变探测器OTD和闪电成像仪LIS资料以及卤素掩星实验HALOE再分析资料对闪电、NO和03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多变量EN
热带气旋(TC)向高纬度发展的温带变性过程(ET)会对中纬度下游环流产生影响,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在当今已经成为台风研究的热点。由于TC向高纬度发展时,将逐渐向下游急流靠近,并进入急流内部,导致急流的增强、不稳定性增加,最终使下游环流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槽脊对。初始时刻TC的形势不同,对下游形成的新的槽脊对以及下游急流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采用分辨率为1°×1°,时间间隔为6小时一次的fnl资料作
本文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及区域气候模式来研究中国地区降水变化的模拟评估及其未来情景下的预估。利用IPCC第四次报告的13个新一代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结果对中国近40年(1961—2000年)降水的模拟能力进行评估,与同时段中国区域550个站点逐日降水量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大部分最新全球模式能模拟出中国降水的年变化及气候场空间分布特征,但模拟的区域性差别较大,模式对东部地区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在青藏高原东侧、
高锰钢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塑性、韧性,非常强的加工硬化能力和优异的成形性能。高锰钢以其全面的综合力学性能,备受世界材料研究者的关注。高锰钢在各个工业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汽车用钢、耐磨钢和低温环境用钢等领域。然而目前高锰钢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其屈服强度较低,大部分高锰钢屈服强度低于400MPa,在受到外界载荷作用时很容易发生变形、失稳。并且目前高锰钢变形的机制
用张博等(2009)1950-2006年逐日整层(1000-100hPa)大气热源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及拉萨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气候变率及季内振荡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用Lanczos数字滤波器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着重研究了季内振荡中的准双周(10-20d)振荡分量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亚洲季风区热源与印度低压、南亚高压异常及高原热源与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磁制冷技术是一种以磁性材料的磁热效应为基础的新型制冷技术。与传统的气体压缩制冷技术相比,磁制冷技术因其环保高效,稳定可靠等诸多优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探索和开发具有大的磁热效应的新型磁制冷材料是实现磁制冷技术的关键之一。Mn基合金价格低廉、易制备并且具有可观的磁热效应,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磁制冷材料。许多Mn基合金还具有高的磁晶各向异性,但是同时具备大的磁热效应和高磁晶各向异性的Mn基材料很少。因此本文
预测函数控制(简称PFC)是以预测控制原理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控制方法,相对而言,PFC拥有算法简单、在线计算量小等特点,并且跟踪迅速。他跟其他一般预测控制一样,也是通过实验获得具体的系统模型,并对复杂系统进行有效控制。注重控制量的结构形式是他区别于其他预测控制的关键。近年来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和EPA控制系统所用的控制算法还是以传统PID算法为主,但是这些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甚高,传统PID算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