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胚芽的光合特性及其暗萌发过程中的光合系统建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子植物成熟的种子一般不含有叶绿素,但是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胚芽却具有鲜明的绿色,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莲胚芽不同于一般被子植物叶组织的色素和光合系统组成,并通过对莲胚芽成熟发育过程中的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发育进行分析,探讨了莲胚芽光合特性形成的原因,最后对莲胚芽在黑暗中萌发能发育并建成光合系统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结果如下: 1,莲胚芽不仅含有叶绿素和光合系统,而且其色素和光合系统组成均与莲叶以及其它被子植物的叶组织不同。莲胚芽的Chla/b值约为0.8左右,远远低于正常高等植物的Chla/b值(~3);莲胚芽的色素组成中不含有β-胡萝卜素;莲胚芽的光合系统没有电子传递活性,快速荧光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莲胚芽只有较高的固定荧光F0,没有可变荧光Fv;原位低温荧光光谱检测表明莲胚芽只在679nm处有一个荧光发射主峰,没有正常的PSII和PSI荧光发射峰(683nm、692nm和730nm);部分变性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莲胚芽叶绿体类囊体膜上只存在LHCII一种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其中单体和二聚体形式的LHCII均有发现);Western Blots检测结果表明莲胚芽的LHCII组成比较单一,同时确证了莲胚芽不含有PSI的核心和天线蛋白组分。莲胚芽LHCII和莲叶LHCII在SDS-PAGE图谱上迁移距离相同,但是光谱分析表明二者不仅在Chla、Chlb的相对含量上不同,而且在叶绿素分子与蛋白的结合状态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一部分Cbla分子造成的,Chlb分子在二者中的结合状态则比较一致。 2,对莲胚芽成熟过程中的光合系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建成期(0~20天)、稳定期(20~30天)和降解期(30~40天)三个阶段。在建成期和稳定期内,莲胚芽外面的包被物可能不是完全遮光的,所以莲胚芽能感受到环境光信号,其叶绿素合成以及光合系统建成集中在此阶段内进行;在莲胚芽成熟后期,莲胚芽外面的包被组织开始木质化,光信号无法再穿透它们,莲胚芽的光合系统发育进入降解期,叶绿素合成停止,已建成的光合系统开始降解,到莲胚芽成熟时,除LHCII外,光合系统其余的叶绿素蛋白复合物都被降解了,所以莲胚芽具有不同于一般被子植物叶组织的色素和光合系统组成。对莲胚芽的成熟发育过程进行遮光处理,结果发现遮光发育的莲胚芽发生明显黄化,这表明莲胚芽的叶绿素合成也离不开光照,在莲总基因组中检测不到编码DPOR的三个基因的同源序列,确证了莲胚芽不具有在黑暗中合成叶绿素的能力。 3,在黑暗中萌发生长的莲胚芽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叶绿素稳定,特别是 Chla的含量在暗生长 10天以内基本没有变化;原位低温荧光光谱检测表明暗萌发过程中莲苗有PSll和 PSI的荧光发射峰形成,暗生长10天左右的莲苗具有比较明显的光合系统荧光发射峰,但是与自然光照下的发育过程相比,暗萌发莲苗的光合系统荧光发射峰出现较慢,而且P幻的荧光发射相对较弱:暗萌发莲苗在转绿以及冻融过程中的原位低温荧光光谱变化表明莲苗在黑暗中建成的光合系统不完善并且不稳定;对莲胚芽、暗萌发莲苗以及莲叶的叶绿体吸收光谱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暗萌发莲苗的叶绿体发育阶段介于莲胚芽和莲叶之间;叶绿素蛋白复合物凝胶电泳分离,SDS-PAGE,Western Blots免疫检测、以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结果均确证暗萌发莲苗有光合系统的发育,特别是PSI的出现;对暗萌发莲苗的光化学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暗中建成的PSll和 PSI均具有电子传递活性;但是放氧复合物的发育不完全,对莲胚芽暗萌发过程光合系统建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推测叶绿素可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光对于莲Bdiy萌发过程中的光合系统发育来说可能并不是必需的。
其他文献
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脉冲星及脉冲星风云的基本知识,包括脉冲星风云的基本理论及观测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Crab星云多波段非热辐射。一般认为,星风云中的相对论电子有两种成份:一种直接来自脉冲星磁层,另一种来自星风云中的激波加速,相对论性电子的分布满足一折断的幂律谱。我们考虑了相对论电子随时间的演化情况,计算了其产生的同步辐射和逆康普顿散射能谱。相对论性电子的同步辐射产生了Crab星云
本文对活动星系核(AGNs)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观测结果和理论研究现状等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特别是对活动星系核中性质最独特的一类天体-blazar,从观测特征和理论模型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对活动星系核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射电噪活动星系核中喷流节点运动的视速度研究方面得到的一些结果。VLBI观测表明,TeVγ射线blazar的喷流运动视速度远小于MeV/G
天文上,在要求时间分辨率的领域,视频CCD有一定的应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视频CCD系统不可克服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云南天文台研制的快读CCD系统,读出速度达到10帧/秒,AD深度12位,CCD有效面积全帧时为1000×1000pixels,为实现像复原、高速图像采集、像质检验、波前探测等科学目标奠定了硬件基础。CCD相机在极短的时间内拍摄大量的图像,将这些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中,传输速率达到20MB
本论文主要研究射电噪类星体的X-ray辐射和它对类星体取向的依赖性。我们采用了一个核主导参数分布跨度很大的射电噪类星体样本,其中包括核主导射电源5个(R>1.0),瓣主导射电源4个(R<0.5),还有3个介于两者之间。我们分析了样本来自X-ray卫星(主要来自XMM-Newton,还有一部分来自Chandra)的光谱数据。我们发现我们样本中的所有源都至少需要一个主导硬X-ray波段的平的幂律分量。
黑子是太阳表面磁场最密集的地方,每个发育完整的黑子都是由本影,半影组成。古代的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对黑子有着详细但不完整的记录。然而,对太阳黑子的再次发现还是Galilei,Scheiner等人在1611年左右借助于新发明的望远镜的帮助,这标志着西方世界对太阳系统研究的开始,并且预示着人们对太阳物理特征研究的开始。很长时间以来关于太阳黑子特征的观点经历了很多的修正,1769年Wilson效应完全
星系化学演化是现代天文学一个非常热的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星系化学演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化学演化的基本现象已能做出大致的解释,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清楚的问题。在星系化学演化模型中,很多问题的处理都还很粗糙。比如星系化学演化模型中对星族(星族是星系组成的基础)的处理过于简单,更重要的是,引进的Ia型超新星(SNe Ia)诞生率也只是为了解释某些观测现象而作的人为假定,并没有详细考虑Ia型超新星
物态方程是天体物理特别是恒星模型理论研究中的最重要的输入物理之一,与核反应率、不透明度共同构成恒星模型的三大要素。借助一定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程序,可以按要求构造各种假定的模型。研究理想状态下的物态方程相对简单,而且许多恒星物理领域对物态方程的要求并不高,一般也只需要假定为理想状态就可以满足研究要求了。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以日震研究为例,高精度的观测资料需要有更细致的物理理论来加以解释。物态方程作为物
自从诸如SOHO,YOHKOH等太阳空间卫星向地球传回第一张照片后,人们对众多太阳大气活动现象的三维立体结构已不再陌生,其中耀斑的环状结构最为引人注目。同时我们已知道耀斑无论是在大气中的延伸深度还是所涉及的辐射波段都很广,空间资料用近紫、紫外谱线仅仅反映了耀斑在不透明度比较小的高空大气中的立体形态,即便是对太阳边缘事件的观测以及即将上天的STEREO等卫星的运转也无法直接展示耀斑处于高不透明度的色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就发现蓝拐现象,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对流超射,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 本文
本文用根瘤菌合成血红素基因hemA,根瘤菌固氮酶调节基因nifA,固氮酶结构基因nifKDH,nifH的启动子与lacZ基因融合的质粒,通过三亲交配法将其转入豌豆根瘤菌,接种烟草发根、烟草植株和水稻。结果表明β-半乳糖苷酶有不同强度的组织化学染色反应,hemA染色最强,其它次之。显微镜观察表明在烟草发根的维管束中柱鞘细胞、水稻根皮层细胞内和细胞间隙有根瘤菌存在。从根中分离纯化细菌,LacZ染色,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