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L.Y.Ma et L.R.Wang)作为新发现的木兰科木兰属玉兰亚属新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红花玉兰发现至今,其栽植培育多采用播种育苗技术,并已基本形成了培育模式。但是在后期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研究制定比较成熟的施肥制度。本论文以1年生红花玉兰幼苗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制定了 9种氮磷钾配比,并结合3种施肥次数(4次、6次、8次)对红花玉兰苗高、地径、叶绿素含量、各器官养分含量、养分转运效率、养分利用率、土壤性质的规律进行研究,为红花玉兰的苗期施肥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肥次数可显著影响红花玉兰幼苗的高生长,6次施肥时 A3B3C2(69.34cm)、A2B1C2(67.60cm)、4 次施肥时 A2B1C2(68.42cm)这3个处理促进幼苗的高生长效果最好。(2)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肥次数可显著影响红花玉兰幼苗的地径生长,6次施肥时 A3B2C1(11.672mm)、A3B3C2(11.138mm)、8 次施肥时 A1B2C2(11.190mm)这3个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地径生长。(3)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肥次数可显著影响红花玉兰幼苗叶绿素含量的积累和动态变化。6次施肥下A3B3C2(20.33 mg·g-1)处理在叶绿素增长最显著的9月达到最高,最有利于叶片光合物质的积累。(4)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肥次数可显著影响红花玉兰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幼苗生物量的积累规律大致为“根>茎>叶”。综合来说,6次施肥下A3B3C2处理有助于红花玉兰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整株生物量(34.03g·株-1)比CK(12.50g·株-1)提高了 172.2%;茎生物量(10.64g·株-1)比CK(3.09 g·株-1)提高了 244.3%;叶生物量(7.06g·株-1),比 CK(2.63 g·株-1)提高了 168.4%。(5)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肥次数可显著影响红花玉兰幼苗的养分积累情况,幼苗的养分积累情况大致为“氮>磷>钾”,氮的积累规律为“根>叶>茎”,磷的积累规律为“根>茎>叶”,钾的积累规律为“根>茎>叶”。其中氮的积累中,8次施肥下A2B1C2(21.539 g·kg-1)、A3B3C2(20.312 g·kg-1),4 次施肥下 A2B3C1(19.839 g·kg-1、含氮量较高;在磷的积累中,8次施肥下A1B3C3(3.920g·kg-1),6次施肥下A1B(3.690 g·kg-1)、A1B2C2(3.400 g·kg-1)处理的含磷量最高;在钾的积累中,6次施肥下,A3B2C1(38.102g·kg-1)处理的含钾量最高。(6)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肥次数可显著影响养分转运效率和养分利用率。钾的转运效率要高于氮和磷。氮的最高转运效率为8次施肥下的A2B1C2(39.0%)处理,磷的最高转运效率为8次施肥下的A1B3C3(51.8%)处理,钾的最高转运效率为6次施肥下的A3B2C1(58.3%)处理。氮的养分利用率要高于钾,而钾的养分利用率要高于磷,且整体来看6次施肥下,养分利用效率要高于4次、8次。但是与转运效率一样,氮的最高养分利用率为8次施肥下的A2B1C2(136.6%)处理,磷的最高养分利用率为8次施肥下的A1B3C3(49.2%)处理,钾的最高养分利用率为6次施肥下的A1B3C3(71.5%)处理。(7)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肥次数一定程度上也对土壤性质产生了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施肥处理下的土壤pH与CK的差异并不显著,基本维持在7.78~7.92的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的规律与植物养分含量的规律刚好相反,8次施肥下,A1B2C2(4.531 g·kg-1)处理的氮含量最高;8次施肥下,A2B1C2(1.610 g·kg-1)处理的磷含量最高;6次施肥下,A1B1C1(5.137g·kg-1)处理的钾含量最高。(8)利用苗木质量指数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施肥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苗木质量指数来看,8次施肥下A2B2C3(3.4280)处理、6次施肥下A2B3C1(3.4213)处理、6次施肥下A3B3C2(3.1915)处理这3个处理的QI值最高。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到各个处理的综合得分,其中6次施肥下A3B3C2(127.6)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6次施肥时A3B3C2处理最有利于植株生长,即可形成生长季施肥6次,施氮量480mg·株-1、施磷量320 mg·株-1、施钾量160 mg·株-1,氮磷钾配比为3:2:1的施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