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声音思想的美学维度:以《声音与现象》为中心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国思想家之一,“解构”一直以来都是雅克·德里达(1930-2004)标志性的色彩。1967年,德里达于同一年出版了《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和《书写与差异》三部著作。伴随这三部著作的完成,其宏大的解构工程得以起步。而在这三部著作中,《声音与现象》一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既可以作为《论文字学》和《书写与差异》的导言,又可以作为后两部著作的注解,是理解德里达思想的关键文本。在《声音与现象》中,德里达通过对“活生生在场的”声音的解构,打破了声音与文字之间的二元对立,瓦解了在场的形而上学,开始了一场追寻“回声”的游戏。德里达声音思想所描述的声音,首先是感觉角度上可以“听见”的声音,而在对原初声音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声音却最终转移到了沉默的领域,成为了“听不见”的、沉默的声音,它化身为“延异”的网络之中留下的在场的“踪迹”,在不同的文本之间游戏。德里达对“声音”的解构与重构,构成了其思想大厦的一根支柱,也由此贯穿于他对文学、艺术与美学问题的诸多评论与思考之中。因此,本文试图以《声音与现象》为中心,结合德里达其他相关著作,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声音思想进行全面地梳理及阐释,探索德里达声音思想的多重美学含义。具体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德里达声音思想的本体论。通过对德里达解构工程的相关介绍,理解其声音思想的解构对象及其策略,明晰德里达声音思想于其解构理论中的位置及作用。在其解构理论之内,描绘德里达“声音”思想的本体论含义,为进一步探寻“声音”的多重美学含义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章是德里达声音思想的感觉论。从感觉角度理解德里达的声音思想,声音首先是听觉意义上可以被听见的声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携带着信息的诸如语音之类的声音。而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中“内心独白”声音观的还原与解构,德里达发现“在场”的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所谓确定的、直接的“活生生之现在”的原初在场之声是不可能的。他指出,在看似原初的声音之中已经混入了“再现的”“想象的”部分,听到的声音只是原初声音留下的作为“踪迹”(trace)的回声。声音在其缘起之处就已经进入了“延异”(différance)的时空网络之中。德里达对原初声音的追本溯源,解构了线性时间观中的声音,从而为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也彻底将声音的原初气息“掐灭”,将声音带回到发声之前。可是,这样的原初声音只能是“听不见”的声音,因此,原初声音进入了一个绝对沉默的领域,也注定只能是寂静无声的。
  第三章是德里达声音思想的文艺论。通过对德里达声音思想感觉论的分析,“活生生的现在”在场的声音在最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延异”的网络之中,最初的声音也只能留下在场的“踪迹”,于是声音被解构成了近似原初声音“回声”般的存在。而回声的存在,一方面否定了原初声音“在场”的可能,却也将原初声音的“踪迹”留在了差异的系统之中。原初声音既然已经进入了差异的系统之中,它的回声也不再拘泥于震动的声波,还包含了在空间顺序上外在于声音的书面的“文字”,原初声音以回声的形式隐藏在“原始文字”(archi-criture)之中。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文本就是这样的“文字”,它不仅包括如音乐般可以听见声音的艺术,还包括书面的、不可以直接听到声音的文艺文本,如绘画、文学与戏剧等。由此,对于德里达而言,文学与艺术本身进入到了“原初”的领域,成为“原文学”“原艺术”的范畴。而在其中,“回声性”就是不同的文艺文本之间共振的属性,文学与艺术内部开始了这场“回声”的游戏。
  第四章是德里达声音思想的审美文化论。文字的发明使得声音第一次脱离了“肉嗓真声”,感觉领域“听见”或“听不见”的“声音”逐渐迈向审美文化领域沉默的“文字”,它们共同成为原初声音在差异系统之中留下的“回声”。而现代声音技术的发展使得声音再一次脱离肉身,技术的革新记录了声音诞生的时空,这一次声音似乎真正拥有了物理形态,它可以被复原于耳膜的震动,也就是说声音虽然远离了自然的声源现场,却仍旧可以被“听见”。然而,逻各斯中心主义者却认为技术等文化要素对于声音“肉身”的剥离,使得声音远离了自然的声源现场,甚至以“文化”的新样貌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上。因此在当今审美文化领域,许多人仍旧质疑“文化”(技术)下的“回声”能否带领听众找到来自“自然”现场原初声音的回声。于是在本章尝试通过德里达对所谓“自然”的原初“声音”的追本溯源之中,重新思考审美文化领域“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Since independence in 1991, Central Asian states have become a focus of international interest both because of the abundance of natural reserves and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Today, there are dy
学位
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吃饭问题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国最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并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剩余。但是,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前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递减,我国粮食供求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我国的粮食
学位
近100多年来,世界格局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现实的历史过程,并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与此同时,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和攻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外来力量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更是日益加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代后,世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点加强了对我国青年一代实行政治
学位
自明代陈第摆脱今音的框架,推翻“叶韵”之说以後,古音学的研究才算是有了科学的语音时地观念的指导。有清以来,从乾嘉学派的后出转精,到章黄学派的继往开来,现代学者王力最终明确了上古韵部系统,即十一类三十韵部阴入阳三声相配的古韵格局。然而对於上古韵部的排序,王力在其几部着作中却不尽相同。例如在《汉语音韵》(1963)中“之职蒸”与“幽侯”“宵药”相近,但在《汉语语音史》(1985)中“之职蒸”与“支锡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