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中华鳖主要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高密度的控温养殖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残饵以及排泄物的积累也使得水质恶化,微生态环境失调,极易爆发中华鳖疾病。目前人们多采取药物投放、饲料添加抗生素以及施加微生态制剂的方式来调节水质、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爆发,其中微生态制剂以无污染、生态环保等优点受到人们亲睐。芽孢杆菌是微生态制剂的常用菌之一,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但在其生产过程中曾发生过噬菌体污染造成很大损失。除此之外,噬菌体治疗是一种针对细菌性疾病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式,具有特异性强、不危害有益菌群、无药物残留等特点,已经有一些学者以小鼠、鸡、猪、虹鳟鱼等生物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有类似研究以中华鳖为研究对象。本实验以中华鳖为实验对象,自其组织中分离芽孢杆菌并进行菌种鉴定,自养殖水体中分离芽孢杆菌以及常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的噬菌体并进行性质研究,初步探讨芽孢杆菌噬菌体污染的预防措施以及中华鳖细菌性疾病的噬菌体治疗,实验结果如下:1自中华鳖肠道组织中分离出3株芽孢杆菌,经菌落及菌体形态、主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其中一株菌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另外2株菌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2以所分离短小芽孢杆菌为指示菌,从中华鳖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其噬菌体。该噬菌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广的pH适应范围,可在pH4~9范围内生长繁殖,也可在80℃以下的环境中存活,但对80℃以上的高温敏感,对紫外线照射也比较敏感,照射时间超过6min噬菌体全部失活;与宿主的吸附时间不超过5min;最佳感染复数(MOI)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时间为10min,爆发时间为70min,裂解量约为94.25,潜伏期短、裂解量大,具有较强的“毒性”。3以水产养殖常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为宿主菌,自中华鳖养殖水体分离相应噬菌体,并对噬菌体性质及其与宿主的动态关系等进行研究分析,为噬菌体疗法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分离的的噬菌体为裂解性噬菌体,噬菌斑透明、边缘整齐。该噬菌体对pH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但对酸性环境比较敏感,pH<5时几乎无噬菌斑形成;与宿主菌的吸附时间略长,大约为20min;对紫外辐射具有很强的敏感性,20s的紫外照射便使大量的噬菌体死亡,30s以上的紫外照射可使噬菌体全部失活;对高温处理也非常敏感,超过50℃时,仅低稀释倍数的双层平板上有1~3个噬菌斑形成。最佳感染复数的实验结果显示,当MOI=0.1时,噬菌体滴度最高,而当MOI=0.001时,噬菌体滴度最低;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噬菌体的潜伏时间约为50min,爆发时间仅为40min,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裂解量约为92.8,裂解能力高。噬菌体与其宿主菌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当浓度的噬菌体可以有效降低嗜水气单胞菌的浓度,并使其维持在较低的浓度下形成动态平衡,达不到引发疾病的危险浓度范围,而噬菌体的浓度在添加之后仅有小幅度的变化。总体来说,短小芽孢杆菌噬菌体对宿主菌侵染能力强,但对紫外照射、高温处理比较敏感,可采用紫外、高温等方法消灭噬菌体,避免噬菌体污染;嗜水气单胞菌噬菌体侵染宿主菌的爆发时间短,裂解量大,能有效降低嗜水气单胞菌的浓度,但对生长条件略微苛刻,环境过酸、紫外照射、温度过高均可能使其失活,这是开展噬菌体治疗时应当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