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兔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以自体肌腱为供体,脱蛋白松质骨(deproteined bone,DPB)为载体,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MP)诱导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根据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BMP能够促进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的组织学修复,从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结果证实该复合物能够增强腱-骨愈合的强度。在尽可能减小损伤及并发症的前提下,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即骨形态发生蛋白+脱蛋白松质骨组(BMP+DPB)、骨形态发生蛋白组(BMP)、脱蛋白松质骨组(DPB)、空白对照组,切断正常的ACL后,用兔自体半腱肌腱移植重建ACL,分别在前三组动物股骨隧道内植入BMP+DPB、BMP、DPB。术后3、6、12、24周时取材,行移植物抗拉测试及组织学检查,记录骨-移植物-骨复合体断裂时所需拉力大小,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病理切片HE染色对比,观察移植物及腱-骨界面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生物力学测试发现移植肌腱部分断裂平均载荷在3周、12周、24周时BMP+DPB组明显大于BMP组、DPB组、空白对照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周BMP+DPB组与BM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MP组与DPB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时间点BMP组、DPB组及空白对照组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断裂平均载荷在术后各时间点BMP+DPB组与BMP组、DPB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术后6周时BMP+DPB组与BMP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MP组与DPB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时间点BMP组、DPB组及空白对照组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第3周,移植物断裂部位DPB组及空白对照组位于股骨隧道内,断端仅为纤维组织,BMP组及BMP+DPB组均位于隧道内口,断端可见少量软骨样组织;术后第6周,DPB组及空白对照组断裂部位为隧道内口,断端仍为纤维组织,BMP组及BMP+DPB组断裂部位为关节腔内,断端见部分软骨样组织;术后12周各组移植物断裂部位均位于关节腔内,断端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空白对照组及DPB组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BMP组及BMP+DPB组胶原纤维较规则,纤维软骨细胞增多;术后第24周各组断裂位于关节腔内移植物中段或近止点处,BMP+DPB组及BMP组断端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其中BMP+DPB组可见更多短杆状及椭圆形细胞,空白对照组及DPB组仅见胶原纤维排列较前规则,未见软骨细胞。结论:1、在重建ACL模型中,BMP对腱-骨愈合有促进作用,在载体DPB协助下,这种效果得到增强。2、在BMP诱导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移植物强度增加。3、DPB起到了类似挤压螺钉的固定作用,可减轻移植物与隧道口磨损程度。4、随着腱骨愈合加快,移植物行抗拉测试断裂部位由骨隧道发展为关节腔内。5、移植术后各时间点茧於狭巡课蛔橹翁钜煜灾?胶原纤维排列逐渐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