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思想史上的核心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马克思克服了唯心史观的抽象性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同时,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呈现了人类社会历时态的发展阶段,并通过各个阶段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辩证发展,探寻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以下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社会存在与发展、社会塑造人与人建构社会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历史考察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分析人与社会的双重建构。人的存在与本质。马克思的人的存在论包含四个维度: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的起点,自然赋予人生命,给予人生产生命存在所需的材料;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以存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确证了人作为对象性实践存在物;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及“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精神生产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成为精神生产的主体、精神传播和承载的载体即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人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受动”(自然和自身种的限制)追求自由,进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个体与类统一即人的解放,确证了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包含三重向度:马克思从简单生产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提出人的本质的第一重向度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人的本质的第二重向度即人的现实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未来社会的规定性和人的解放的角度提出人的本质的第三重向度即人的类本质。马克思虽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提出这三重向度,但其中内含了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创造了人的本质,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即从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前提,社会关系又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果,这个结果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确证了人的现实的本质;人在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进而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类和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社会存在与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包含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社会存在以社会关系为起点,通过社会生产,再生产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也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发展就是社会存在的运动形式即社会发展。青年马克思从交错使用“类”和“社会”两个概念,经由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和决裂,深化了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将“类”概念所具备的内涵纳入到“社会”概念之中。马克思将社会存在当作一般主体来研究,他的社会主体思想克服了自由主义个人本位的片面性,实现了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统一。作为主体的社会存在表现为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社会关系是指社会物质条件及其支配权,社会物质条件包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就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生活资料的支配权就是消费权。社会生产包含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三个方面。社会关系的生产是以上三个生产的综合体,社会关系的变革表现为社会存在运动的过程即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开放性与以生产关系为主体的社会关系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社会的发展表现为阶段性。另外,马克思以人的发展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主线,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社会发展的三阶段遵循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社会塑造人与人建构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资源以及经过社会资源转化的自然资源,社会是自然状态的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社会存在通过社会生产塑造人,从个体的出生、成长和消逝这一进程来看,人口生产塑造人的生命存在,精神生产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物质生产塑造人的实践能力,社会关系的生产塑造人的本质。“现实的人”是社会存在的主体——既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又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既是自身所处社会的“剧中人”,又是所处社会的“剧作者”,因此,人建构社会的过程表现为:从事物质劳动既满足自身和他者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以群体成员的身份联合起来参与斗争,塑造社会形态,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将具体的物质关系转化为理论形态,在精神生产中建构或解构意识形态,整合已分化的社会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在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关系中生产他人的生命存在,扬弃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达到类的延续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新主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历史全景及未来展望。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个体以共同体为中介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统一。这种统一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生产资料主要依赖自然的供给;二是要有一个作为生产前提而非生产结果的共同体。个体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表现为三种形式:亚细亚的形式、古典古代的形式和日耳曼形式。个体依赖于共同体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其表现是:简单分工、共同劳动及狭隘的交往关系。私人所有的发展导致共同体的解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终结了个体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由资本所驱动,并以资本的增殖为目的,人的生产和生活呈现出异化状态:交往的异化导致意识的“物化”、需要的异化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生产的异化导致物的世界的野蛮扩张、消费的异化导致人自身价值的迷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克服了资本属性,即扬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与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同一过程,私有财产就是人的自我异化,而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人的本质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的复归。在未来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个体与类的统一。个体与类相统一的两个前提是个体全面的能力体系和社会公有制。个体全面的能力体系是社会公有制的基础,社会公有制又是全面的能力体系继续发展的保障,二者相互推动。个体与类的统一表现为三种形式:个体间的自由平等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内在统一关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这一阶段,真正的财富是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财富的尺度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社会生产在个人方面表现为: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生产劳动不再是强制劳动,劳动者只是自动机器的监督者和调节者。自由劳动是自由个性的孕育和展现的过程,个体利用自由时间充分发展个性。个体既获得了相对于自然的主体自由,又获得了相对于他者的主体间自由,实现了个体与类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