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小说的文学史价值新论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绪论从“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论文选题价值与创新点”三个部分展开。首先从张天翼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创作实绩入手指出,张天翼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视景的广度、人性的深度、透视现实的力度;其次,介绍了张天翼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选择本选题的缘由;最后通过分析张天翼小说研究的缺陷与空白,阐明当下进行张天翼小说文学史研究的意义。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对张天翼的独特文化身份的探析,分为两节。着重从史料入手,分析张天翼的生命经历和精神图景所呈现的两个重要特质。一方面,张天翼一生漂泊,寓居他乡,是一个没有原乡的漂泊者,他的小说中从未笼罩“乡愁”,因此在小说地域背景的选择上多是描写背景模糊的江南市镇。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此前的张天翼研究中对他的个人情感生活多避而不谈,通过挖掘史料,梳理张天翼的个人生命体验,我们发现张天翼的个人情感生活坎坷波折,而他的小说中也从未表现过爱情、婚姻的温馨美好,可以说个人的情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对爱情的失语。第二章为张天翼小说道德化叙事的综合辨析,分为三节。第一节具体阐释张天翼小说中道德距离的呈现,呈现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手段——通过带有道德判断的叙述声音呈现作者与人物的对立关系;对否定性人物外貌行为上的丑态反复渲染和变奏使用拉大道德距离;以放大、特写的方式漫画、夸张否定性人物的某一特征;通过人名和题名的设置巧妙讽刺。第二节分析张天翼道德化叙事中对道德距离的控制,以典型文本《包氏父子》《一件寻常事》《团圆》等为例,对张天翼道德化叙事的另一个特质进行分析,即作者有意控制道德距离,更注重作家在面对具体生命时的真实感受。第三节探析张天翼小说道德化叙事的意义:改良社会与人生,一定程度上超越二元对立的左翼叙事模式。第三章为张天翼小说的文化反思阐释,分为三节。第一节针对张天翼对五四以后“新文化”的表现与反思,通过《巧格力》、《出走以后》等典型文本,具体分析张天翼小说对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的敏锐嗅觉,新文化在改造旧中国市民思想时显现的问题,以及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对革命的退守态度。第二节分析张天翼小说中的民间道教文化,阐释张天翼对道教文化批判的执着用心与文化意义。第三节重点分析张天翼小说文化反思的特点与价值,作家表现了浓厚的“告别五四”的意味,倾力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人生,与时代问题紧密相连,显示了强烈的批判意识。第四章通过对张天翼小说评介历史的梳理,分析张天翼小说评介史的发展,并阐明张天翼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大陆文学史叙述中的差异这一“张天翼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分为三节。第一节梳理建国前的张天翼小说评介,重点分析了“暴露与讽刺”论争对张天翼发生创作转向的影响。第二节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至七十年代末的张天翼小说评介特点。第三节分析八十年代后在新的文学史叙述格局中的张天翼文学史塑形。结语部分。张天翼的小说作为类型化文学作品,在80年代以后的文学潮流中面临着被降级、流放的现实。然而在张天翼写作小说的30年代中国文坛,这种高度类型化的战斗性讽刺是有价值的,无论新时期后张天翼小说在文学史评价中是否冷清,在崇尚多元而实际文学观念上存在贬低类型文学的当下,重提张天翼以及它所代表的讽刺类型是有意义的。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
介绍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耕作制度及农艺之间的矛盾表现,阐述了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进而说明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背景和目的血管性痴呆是指脑血管疾病所致,以学习记忆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为脑血管疾病常见后遗症。目前认为细胞凋亡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