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批评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认类活动,但传统翻译批评略显几分高深莫测,因而往往止于文论家或评论家之间的高谈阔论,出现评论界你弹你的调,实践中我唱我的歌的怪现象。怪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什么是翻译”、“如何掌控翻译质量”和“用何种标准评判翻译质量”这几个基本问题没有取得共识,统一认识对于翻译和翻译批评研究迫切而且至关重要,本文意欲对此进行探索。
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服务,本质上无异于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产品质量成就于“制做过程”而非“事后检查”,即关键在于“事前控制与过程控制”而非“事后控制与评论”,翻译同样如此。建设性的翻译批评需要对译品的质量进行评定,但更要为译制创作过程设计一个具操作性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便评判和考察。本文主张将考察译品在一定成本条件下是否满足了预期的目的作为评判翻译这一特殊产品的质量标准。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目的论出发,论述了翻译批评的成本观与质量观、翻译批评的质量管理模式和一套实用的翻译批评方法。本文一共六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逐次展开,行文中主要使用图表法、类推法和比较法进行了观点论述。
第一章是导入篇,主要介绍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意义、选题的动因、翻译批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当前翻译批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评介德国著名译评家费米尔和莱斯的翻译目的论。通过比较翻译目的论与翻译对等论,说明了对等论只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相对而言目的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论证了将实现预期目的作为翻译质量评判标准的合理性,揭示了目的论对翻译批评的三个重要启示。
第三章论述翻译批评的成本观与质量观。质量是翻译批评的核心概念,遗憾的是传统翻译批评谈质量时只字不提成本。本文将“成本”首次导入翻译批评界,提出成本决定质量、翻译质量取决于客户愿意支付的对价的价值质量说,由此使质量界说有所依归。
第四章论述翻译批评QM模式观。QM模式是作者精心建构的第一个实用的翻译批评全面质量考察模式,本章着重论述了QM模式的运作机制以及QM模式之于文本目标模式和质量评估模式的优点。QM模式的建构与导入,有助于翻译批评的“去神秘化”和“去抽象化”。
第五章创造性地提出面向实践的翻译批评实用方法。在翻译批评原则方面,首次提出“态度、角度、幅度”三原则,提倡观点明确、有重点、实用的翻译批评观,批评了传统的“客观、全面、科学”的翻译批评观。在翻译批评的操作层面,超越了传统的纯文本分析批评法,增加了对翻译合同、客户要求、用户期待等文本外因素的考察,强调了对翻译批评另一客体——译者——的分析。在译者考察方面,既分析了理解与表达这两个主要的传统翻译过程,还特别增加了“译者资格”与“译稿核对”这两个辅助翻译过程,从而使翻译批评流程更加完善。在翻译批评标准方面,将大标准——预期目的——细化为“符合性、充分性、可接受性、满意度”四个小标准,进一步增强了翻译批评的实操性,同时发展了目的论理论。在翻译评判方面,提倡“简明、简洁、具体、建设性”的翻译评论。
第六章总结全文内容。此外,后记中对本论文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与说明。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价值质量说为基点,以质量管理模式为工作框架,颠覆了空泛、玄奥的传统文论式翻译批评观,阐述了全新的实用翻译批评观。文中重要观点为了简洁、明快均以图表呈现。
翻译学本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翻译批评因而必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本文中貌似新颖的一些观点可能难免十分幼稚甚或相互矛盾,但作者深信此类研究对译界和译评界人士一定非常有益并将深受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