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非奥斯卡·王尔德莫属,这位爱尔兰的剧作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唯美主义的代言人是百年来评论家们讨论和关注的对象。他唯一的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从出版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有伤风化的怪物。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国内外学术界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及作家进行了研究,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进行论证的不多。本文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重新解读小说,试图解析各种因素对主人公道林的性格转变过程中所施加的作用,挖掘其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契合之处。以期扩展小说的研究范围与深度。拉康把主体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与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相呼应。在前镜像阶段婴儿无法区分自我和他人,没有自我意识。只有在镜像阶段通过凝视镜中的形象建立自我,然而这种形象是虚幻的、想象的、异化的与误认的,其实这个镜中形象即拉康所谓的“无意识意象”,并不是婴儿自身,实际上是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他者的入侵成为主体分裂的根源,使主体从一开始就受制于他者的影响,故“主体的欲望即他者的欲望”。当进入象征界,在“父法”的作用下,虚幻的形象被打破,主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确认实为幻觉。于是认同与破灭就构成了主体的不断发展过程。书中的道林是个美丽纯真的少年,正是在其周围镜像的影响下经历了内心的挣扎,最终蜕变为出卖灵魂换取青春美貌的魔鬼。他的变化过程正与镜像理论相吻合,对他施加影响的镜像不仅是他美丽绝伦的画像,也包括他周围的人:演员西比尔,画家霍华德,亨利勋爵和复仇者詹姆斯。在镜像的影响下,道林开始了自我确认的探索过程,不断的满足着自我的欲望,在此道林的欲望正是“他者”画家和亨利的欲望。他们分别通过道林来实现自己心中的唯美主义和享乐主义。道林在各种影响下由想象界进入了象征界,也进入了“能指”的链条,在自我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异化。复仇者詹姆斯的出现起着“父法”的作用,从而导致了道林自我确认的破灭。本文除序言和结论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其中包括镜像阶段,主体三界说和欲望的理论。第二章分析了画像和西比尔对道林的影响。道林则通过画像实现其虚化的自我认同,同时西比尔作为浮动的能指,也起着镜像的作用。第三章着眼于讨论“父法”的介入对道林自我认同的影响。画家以一个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母亲身份出现并影响道林,他的画作就某种程度而言是他压抑的欲望的表现。亨利是一个用语言把道林带入象征界的父亲,而他这位父亲则把道林视为可以实现自己享乐理论的实践者,没有对道林产生正确的影响。直到复仇者詹姆斯作为父名的介入才导致了道林误认的破灭,道林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中无所适从,最后在企图毁灭镜像的魔画的同时也毁灭了自我。人的精神主体的建构是在他者的镜像影响下形成的。道林正是在一系列的他者的影响下一步步自我异化,把自己的灵魂交给魔画,也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魔鬼,又帮助魔鬼去诱惑其他灵魂,最后的结果是其双重人格的扭曲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