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而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我国电力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2011年底达到10.6亿千瓦,发电量和电网的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同时电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提升,水电风电核电发展的欣欣向荣。在电力行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电力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有不相协调的现象,在夏季等用电高峰时期经常出现缺电的情况,给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不便。电力行业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电力行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政垄断,竞争的相对缺乏引起了电力行业电价过高、消费者福利损失等问题。行政垄断是各国都普遍存在的,以政府公共权力限制或排斥竞争的一种行为,行政垄断的存在阻碍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跨行业、跨区域自由流动,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秩序,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无序竞争、收入分配不均、腐败寻租以及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恶性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西方国家上个世纪纷纷进行了电力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国原有体制中的行政化、官本位权力机制,也在变异中开始寻求新的环境土壤。加之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时期,相关的法律规制还很不完善。于是,原有的行政垄断权力依托极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寻找到了新的生存机会和条件。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的探索电力发展的合理模式,自1985年开始,我国对电力行业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改革,改革成效明显,行政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尤其是发电环节现在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电力企业不断重组优化,逐步建立起寡头垄断的格局。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电力行业资产、经营一体化的情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力改革仍需继续推进,相关政策还需不断完善。本文以我国的电力行业为例,首先阐述了行政垄断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经济学危害。然后利用ISCP框架(根据哈佛学派的SCP框架发展而来)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垄断集中度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电力行业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通过对电力行业行政垄断所造成的巨大的福利损失的评估,表明电力行业深化改革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最后根据西方国家的电力行业改革经验,针对我国电力行业的现状提出了电力行业垄断规制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