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用地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这种保障不仅体现在为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空间支撑,同时还涉及到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但产业结构相对低端,造成农地非农化过度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大量人口和其他要素向城镇的集中引致了居住、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用地的快速扩张,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至少未来20年,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压力将十分巨大。因此,不断提高“保障发展、保障安全、保障民生”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土地资源管理的重大战略目标,而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的提高。在坚守耕地资源安全红线的基础上,研究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对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试图从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发展的理论演绎入手,定性定量分析建设用地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和制约的机制,构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的建设用地保障能力评价体系,测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的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探索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优化途径,从而有效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进一步保护耕地和其它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中国经济发展顺利转型。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第一,本研究首先介绍了与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做出诠释。由于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的理论研究是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集成、融合的结果,所以分别对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增长极限论以及制度经济学中关于资源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从经典理论中,总结出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逐步改变,从原来要素数量的增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以及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加强,这种转变实际上是一种要素的相互替代。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以及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对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找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及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与制约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第二,根据理论梳理得到的启发,针对建设用地这一重要的土地资源,对现阶段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客观评价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深入分析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设用地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机制,从而对中国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的整体状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利用C-D生产函数来定量测算中国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产出弹性的结果来看,中国东、中、西部二三产业的发展均十分依赖建设用地的投入,尤其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要素的影响极其敏感,但是建设用地产出弹性随着经济发展正逐渐减小。从要素替代的结果来看,建设用地很难被其他要素替代,说明建设用地作为基本的投入要素,在中国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是难以被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有效替代的。从贡献率的结果来看,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中部地区最高,说明中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单位建设用地的投入逐渐增多,集约度逐步提高,土地要素的贡献率相应增加。东部地区土地要素的贡献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土地要素的稀缺性得到最先体现,因而在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替代土地要素的作用,从而使土地要素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不仅有巨大的贡献,在现阶段也存在制约效应。中国建设用地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有限的土地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和持续扩张的新增建设用地与现存建设用地低效配置的矛盾。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不足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还易引发粮食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可见,尽管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的底线在于“保护耕地、保障生存”,但核心却是依靠建设用地来“保障生产、保障生活”,只有提高建设用地的保障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的问题。第三,本文在明确界定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内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测度体系和分级标准,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建设用地的供需条件、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和建设用地配置状况四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保障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各地级市综合测度结果大部分在0.4~0.6之间。尽管苏南地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最为激烈,但是经济发展转型所带来的效率提高、体制进步等正面效应在一等程度上缓解了建设用地数量制约引起的保障压力。苏北地区虽然土地供给条件较好,但是出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较高,并且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低下,该地区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的改进方向是保障“发展转型”而不是保障“增长需求”。因此,及时正确的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可以保障经济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第四,要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一方面需要控制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但更有效的方法是提升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能力。通过江苏省的实证研究发现,挖掘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即通过增减置换、增加固定资产和科技力量的投入等方式可有效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结合建设用地制约经济发展的形成机制,从市场化建设、技术支持和税收调节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