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典籍之一,由“医圣”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是现存最早、首部理论联系实践的医学巨著。它重新定义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特征,奠定了其分支学科的基础,谱写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新篇章。《伤寒论》的对外翻译过程至今历时31年,共有7种译本。其中魏遒杰(Nigel Wiseman)译本在海外被广泛接受。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该译本及魏遒杰所主张的“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方法仍有误解,引发不少争论。此外,魏遒杰本人对“以原文为导向”翻译主张的讨论主要针对中医术语英译,对翻译涉及的接受情况、译本选择、译者条件、读者分析、具体翻译技巧等重要因素并未系统地研究。本文以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与魏遒杰翻译思想的契合点作为基础,即对于读者能动作用和读者期待的关注、以“文本—读者关系”为研究中心,选用接受美学为研究视角。一方面,本文证明了接受美学对《伤寒论》魏遒杰译本分析具有强解释力。另一方面,本文运用接受美学中的“审美距离”、“视野融合”、“读者期待视野”“关照性叛逆”“文本召唤型结构”、“隐含读者”等主要概念,剖析魏遒杰译本的五大要素,包括译本接受情况、原文本选择、译者选择、读者分析、具体翻译技巧的运用,并总结出魏遒杰《伤寒论》译本在以上方面的独到之处,以期为中医英译者提供新视角。本文认为,由于译本在读者中的接受不易估测,译者可应用“以读者接受为研究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以保证译本在读者中的广泛接受:以其“审美距离”为标杆,选择最佳原文本;以“视野融合”能力与“关照性叛逆”能力为标准,寻求自我提升;以“隐含读者”和“读者期待视野”为依据,了解读者需求;以建立“文本召唤型结构”、遵从“隐含读者”要求、最大化“视野融合”为具体目标,选择最佳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