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症患者表现之一,与高致病率、高死亡率密切相关。目前主要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注射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硝基咪唑硫嘌呤)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加甲氨喋啶。本研究旨在评价并比较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环磷酰胺、甲氨喋啶在狼脑患者中的血脑屏障通透率,讨论其与药物临床效果的关系。高血脑屏障通透率可运送更大量药物至靶器官,从而理论上与临床效果应呈正相关性。本研究为此三种药物提供重要药代动力学数据,解释长期临床实践中所观察到不同药物及给药方式临床效果的差异性,同时为目前狼脑主要治疗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入组47位北京协和医院患者,均满足神经精神性狼疮诊断,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氨喋啶、环磷酰胺中至少一种药物,并计划接受鞘内注射治疗。使用药物后于理论血浆、脑脊液达峰时间分别收集血浆、脑脊液标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式测量血浆及脑脊液药物浓度。分别计算三种药物脑脊液血浆浓度比标志为该种药物血脑屏障通透率。研究结果:环磷酰胺具有高血脑屏障通透率(24.78%±8.91%),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通透率较低(0.53%±0.26%),本实验中环磷酰胺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脑脊液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而甲氨喋啶在大多数样本中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较高血脑屏障通透率的环磷酰胺,静脉给药方式可使足量药物到达靶器官,由此可解释之前临床研究中观察到比静脉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更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支持目前静脉给药用于狼疮脑病的治疗方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血脑屏障通透率相对较低,故目前临床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疗法作为狼脑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加强临床效果。而甲氨喋啶血脑屏障通透率极低,静脉给药无法使药物有效到达靶器官,相比之下目前甲氨喋啶加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的治疗方式直接运送药物至局部神经系统,既保证药效又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系统性药物副反应,这一治疗方式已在我院得到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