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选育,不但要在暖冬、冷冬的气候变化条件下具有很强的越冬能力,而且要与高产、温光反应迟钝相结合,从而使小麦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气候变迁条件下实现高产、稳产。本研究采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小麦育种F6—F7材料,共275份。于2008—2009(冬暖年)、2009—2010(冬冷年)进行枯死度和抽穗期差值鉴定,寻找冬暖年、冬冷年越冬性的变化规律和温光反应变化规律。测定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华北平原18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生活型指标和电导率、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评判了我国由南向北的小麦品种越冬性、温光反应的演化规律,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冬冷年对小麦抽穗期带来不同程度的滞后,2008—2009年度(冬暖年)与2009—2010年度(冬冷年)比较,2009—2010年度小麦的抽穗期推迟了7—14d,与冬暖年形成显著的差值。研究表明,差值越小的品种(系),温光反应越迟钝,因此,冬暖年、冬冷年交替时,选择差值小的材料,有利于培育广适性新品种。2.小麦品种的生活型形态指标和电导率、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我国小麦由南向北分蘖节入土深度越来越深,电导率越来越小,脯氨酸含量越来越高。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死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6185,呈极显著差异,分蘖节入土深度与电导率、脯氨酸含量有密切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723和0.7051,呈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分蘖节入土深度选择法不仅直观,而且可靠。3.冬、春两圃法鉴定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具有简单、可靠的特点,类似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的穿梭育种模式,对强冬性、温光反应迟钝小麦新品种选育具有良好的效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利用两圃法成功的选育出温光反应迟钝的宝麦8号小麦品种,为冬小麦温光反应类型的选择提出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