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每逢夏天,暴雨过后,“内陆看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人们各式各样的调侃声音的背后,其实藏着的是人们对于内涝问题的无奈与关注。这些年的媒体与大众的关注焦点都放在了地下管网的建设,但即使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却换来寥寥无几的改变。其实这是因为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忽略了自然,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使其失去了生态“弹性”。随着中国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并将其定为一项国策,显示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走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雨洪是资源”为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首先以蓄为先,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区域需要拥有足够的地下水面积和湿地面积,做到减少地表径流,控制面源污染,补充地下水,保障了以水质为核心的水生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它占据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一部分,对城市旧公园改造,对于城市景观的更新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介绍了城市公园的发展过程、城市公园的现状情况、城市公园改造的原因、海绵城市理论的概况,并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城市旧公园改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国内外的的旧公园改造以及国内外的雨洪资源的利用及低影响开发的研究,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到公园改造的实践中去。并总结了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市旧公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公园进行改造的。探讨了公园改造对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铺装等方面的的改造方法。并在改造中要尊重公园的地形、水体、表土、植被,对于公园的原状进行利用与保护,再运用海绵城市理论对公园进行改造,说明在公园中可设置低影响开发的设施,比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使得公园能够下渗雨水、积蓄雨水、净化雨水。运用低影响开发的具体措施,使公园成为在城市中的一块“海绵体”,其作用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的就地下渗、减少面源污染、降低洪峰和减少洪流量、补充地下水资源。以海绵城市理论改造公园,是对整个城市的雨洪资源利用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内涝情况得以缓解。对于城市而言,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生态城市的建设的关键,海绵城市的设计不仅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及宜居程度,提高土地的价值,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使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