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判断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知识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选择和评价的心理过程。在认知心理学等领域,道德判断的加工机制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认知推理与直觉(情绪)在其中的性质和作用仍是个充满争议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有意识的认知推理过程,而近期的研究则发现,道德判断不仅包括认知推理,还包含了早期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即道德直觉。因此,从时间进程上考查道德判断(尤其是早期阶段)的加工过程则非常有意义。事实上,近期有关道德判断时程加工特点的研究也较为一致的发现,大脑在时程早期就能对道德信息进行识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直觉的功能。然而,现有研究所用的实验范式仍存在某些缺陷(如,难以排除刺激的物理性质、视觉相关成分对ERP早期成分的影响),这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令人质疑。因此,为有效减少无关因素对道德判断早期加工阶段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快速流刺激范式(RSS,rapid stream stimulation),利用具有良好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技术,考察道德判断的早期阶段是否确实存在一种道德直觉,帮助人们对道德信息进行快速的识别加工。具体而言,本实验中的RSS范式是以每个刺激词出现250ms的速度向被试快速、交替随机呈现可识别刺激(共4种,包括道德违反词、纯厌恶词、中性词及国家名或地名)与不可识别的材料(背景刺激),被试的任务是看到国家名或地名时,迅速按数字键“1”。RSS范式可以诱发识别电位(RP,recognition potential),RP常被认为可以反映语义的早期加工,而道德判断过程必定首先涉及语义加工。因此,我们以RP成分为指标,通过对比三类实验材料(道德违反词、纯厌恶词、中性词)所诱发RP波幅的差异,探究道德判断早期加工的特点。随后,我们利用厌恶情绪量表、道德基础量表(MFQ-30)对被试进行测量,希望进一步探究道德判断早期的识别加工是否存在个体差异。ERP结果发现,被试间的RP成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其中,一组被试(12名)的结果显示:道德违反词所诱发RP成分的波幅显著大于纯厌恶词和中性词(moral组);另一组被试(15名)的结果则显示出相反的趋势:纯厌恶词所诱发的RP成分的波幅显著大于道德违反词和中性词(disgust组)。量表测量结果显示,moral组被试在道德基础量表(MFQ-30)中的关怀/伤害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disgust组被试,而在厌恶情绪量表中的病原体厌恶维度上的得分则显著低于后者。结合两项结果我们发现,对道德信息(尤其是与伤害相关的信息)敏感性较高的moral组被试的RP成分似乎表现出对于道德信息的优先识别,而对病原体厌恶信息更为敏感的disgust组被试的RP成分则显现出对厌恶信息的优先识别。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信息与非道德信息在RP成分上的分离显示了大脑确实在时程加工早期阶段就能够快速对道德信息进行识别加工,而这种早期的识别加工可能反映的正是一种道德直觉。然而,这种早期的对道德信息快速的识别加工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个体道德敏感性、厌恶敏感性的差异所造成的,而这其中具体的影响机制则需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