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狼形象的现代复魅——从《断头台》与《怀念狼》说起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狼,作为一种动物形象,在人类的文化体系中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狼形象在人类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并不是停滞不变的,它经历了从多样化到后来被恶魔化、定型化的形象演变过程。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在一系列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狼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复魅,狼影重现也带给现代人进一步的文化反思。 目前学术界以动物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著相对较少,拟人型的动物作品分析较多。对狼形象做文学上、进而到文化上的整体分析的相对较少。本文尝试以狼形象在古今的变迁为线索,通过分析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断头台》以及贾平凹的小说《怀念狼》为切入点,对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部分狼形象进行分析解读。通过跨文化的阐释,力求发现其背后潜藏着的些许人类文化的因子。论文的主体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古代狼形象的表征。狼形象在中西方的文化史上都曾经出现过,尤其是在神话传说中。在古代它们的象征意蕴是多种多样的。狼形象在这个阶段大概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这部分重点对这五种类型进行论述,以此对照反映出狼形象在后期的定型化和单一化。 第二部分通过两部小说分析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通过引入“复魅”这一概念,对狼形象在二十世纪后出现的新特点予以探讨。这部分重点分析《断头台》和《怀念狼》两部小说,并以其中出现的狼形象为参照物,比较分析作者塑造的不同动物形象里隐含的文化意蕴。在解析狼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审视动物形象被拟定和重塑的文化根基。 第三部分对狼形象的复魅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狼形象在中西方的出现折射出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它们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同文化制度下人心轨迹的相似性。狼虽然在中西文化史中都曾以恶的象征物形象出现,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它们却从未真正远离过人类的精神世界,这部分将对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 第四部分是对狼形象在现代复魅的意义进行探讨。狼,作为一个异于人类的“他者”形象,带给了人们对于自我的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对现代性的追寻,对自我的质询和探问。 每个形象,只有在经过人类的情感选择和再现后才能真正走入我们的内心,这中间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即使在新时代新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人们审视狼形象的眼光也不一定较之从前有所改变。本文希冀能带给大家一个新的视角去体会狼形象,并从狼形象的变迁之中探寻到其中隐喻着的深层意义。
其他文献
医学指导/洪李锋(武汉市第五医院心内科主任)  老孙最近总是背痛、胸闷,跟刚做完支架的同事症状很像,这让孙先生很是纠结,一方面怕自己真的也是冠心病需要支架,一方面又看了大量支架濫用报道担心自己也“被支架”。那么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检查?该不该支架呢?  跑一跑就能筛查冠心病  大部分冠心病是隐性的,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吸烟;遗传;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如果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高
期刊
美国支架使用率为何持续下降  上世纪末,欧美已开始开展慢病预防康复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99年,美国急性心梗、心力衰竭、脑卒中发病率和住院率非常高。但经过12年的积极预防与康复治疗,美国2011年的医院病床使用率比1999年下降了40%,心脏支架使用量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下降。  胡大一教授说,如果中国也能普遍推广预防措施,相信经过10年左右,慢病发病率也会大幅下降。“慢病防控包含两方面
期刊
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兼具理论家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她成为在理论和创作上倡导实验的先锋,这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她生长于维多利亚后期
医学指导/卢秉久  春季肝气当令,养生重在养肝。不同体质的人,怎样吃才能养好肝?我们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肝气旺,吃点佛手来化火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主任卢秉久指出,中医最精髓的思想就是辨证,讲究“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春季养肝的饮食原则也应如此。对于辨证养肝,卢主任举例说,如果一个人在春天常常生气,情志不畅就会引起胸闷、心烦、头痛头晕、眼睛发红、牙痛、耳鸣、口干口苦等症状。这就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