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现象研究——以《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为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min143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以来,各大文学期刊竞相推出“非虚构”专栏,被冠以“非虚构”之名的文学的作品在图书市场畅销,相关研究论文、专著也随即增多。“非虚构”一词通过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频繁地跃入读者眼帘。总之,在《人民文学》的推动之下,“非虚构”文学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然而,何为“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和价值是什么?至今依旧是理论界以及读者争论的话题。本文将“非虚构”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便从这些疑问入手,试图较为清晰的介绍“非虚构”文学,并重点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在我国新世纪背景下产生的原因和价值。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范围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简述“非虚构”文学现象,介绍“非虚构”文学的内涵与发展。  第三部分简要梳理2010年至2016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刊载的全部“非虚构”作品。并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这些“非虚构”作品的文学特征。  第四部分探讨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从文学的四要素—外部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角度,对“非虚构”文学在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是对《人民文学》推动的“非虚构”文学现象的价值研究。一方面肯定其积极的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小节。
其他文献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由传统的空间扩张转为存量更新。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住水平和应对我国的老龄化现状,对城市既有住宅进行改造更新就显得迫在眉睫。而基于支撑体(S)与填充体(I)分离理念的住宅更新方法,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有效途径。SI分离既有利于挖掘既有住宅最有价值的部分,又有利于探索通过工业化建造的方法进行住宅的适应性更新。本文以东北地区7个主要城市的42个住宅样本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既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