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坛第三次黑色浪潮的弄潮儿,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把关注点落到以前不为人所重视的边缘地带 --- 黑人妇女和他们的世界。莫里森在1980年的一次访谈中说:她创作《最蓝的眼睛》的动力是要去描写“在文学中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未曾认真对待过的人物 --- 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小女孩”。《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年仅十二岁的佩科拉一年间的遭遇。1941年,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粗暴、同学的奚落和成年人的冷漠之中的佩科拉懵懂的觉察自己生活的困境源于自己是个丑陋的黑女孩,她渴望着改变自身而取得众人的欢心。于是她开始向上帝祈祷,盼望能生出一双最蓝的眼睛。她想,只要有了蓝色的眼睛,父母便不会在她面前打斗吵闹,店主便会对她殷勤相待,同学老师也会投来赞许的眼光。遭生父奸污后,她早产了一个死婴,无人关心帮助的佩科拉最后堕入了疯狂状态,觉得自己得到了一双无与伦比的“最蓝的眼睛”,日日与它喁喁私语。情节看来并不复杂,但莫里森在讲故事时采用了独特的手法,使这部小说有了文化上的内涵和深度:小女孩对蓝眼睛的热望铭刻着黑人面临白人文化侵略时思想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错位。《最蓝的眼睛》分“秋、冬、春、夏”四章,均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克劳蒂亚对该季节的回忆为开端:秋天佩科拉走入只爱“蓝眼睛”的社会;冬天她迎来生命中最严酷的季节,为父母滥打,遭人轻蔑;春天她怀孕了;夏末,她生下一个死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莫里森用四季来命名小说的四个部分,其用意在于要凸现佩科拉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小说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莫里森在每一章前面都附有一个引子,内容是美国启蒙读本“迪克和简”课文的选段。这选段在序言里被重复三次:第一次是正常的叙述状态;第二次取消了大小写和标点;第三次则没有了词与词之间的空格,没有了大小写和标点。“迪克和简”展现的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理想家庭的生活画面,与佩科拉家里黑人的贫困生活截然不同。启蒙读本课文体现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的期望,其意义从简单明了到混乱不清,反应了佩科拉精神崩溃、堕入发疯状态的过程。在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中,小说人物或是恪守自己的文化传统,或被主流文化同化,或处于两者边缘,或完全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麦克迪尔夫人(Mrs. McTeer)和克劳迪亚(Claudia)属于被容纳的人物;保琳·布里德劳(Pauline)和杰勒丁(Geraldine)是被同化的人物;巫师“滑头教士”(Soaphead Church)是边缘型的人物;佩科拉·布里德劳是西方文化审美观及黑人对自己一文不值的观念的牺牲品。音乐是能够将黑人的痛苦经历升华的最有效的艺术形式。布鲁斯是表达黑人痛苦经历的伤感音乐。《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迪亚对佩科拉悲剧的叙述就是用布鲁斯的传统来讲<WP=4>述的。由于佩科拉失去了叙述她悲惨命运的能力,无法用布鲁斯表达她的苦楚,这一任务就落在她的好朋友克劳迪亚的身上。克劳迪亚作为黑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为佩科拉演唱布鲁斯,述说佩科拉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