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化疗、骨髓移植等手段使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多数患者终因耐药、复发等情况导致治疗失败。因此,要进一步延长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期和消灭微量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是重要的可选方法之一。IL-23(interleukin-23)是Oppmann等在2000年报告的一个新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由p19和IL-12p40两个亚基组成。IL-23可促进记忆性T细胞增殖,诱导活化的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产生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IL-12)等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及炎症反应性疾病密切相关,且具有抗肿瘤和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免疫治疗因子。IL-23诱导T细胞产生IFN-γ较少,而不会在临床应用时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因此,IL-23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中更为安全的选择。IL-2是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它能促进T细胞增殖,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增殖与分化,增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研究证实,IL-2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但需依赖于外源性大剂量IL-2的持续输注并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为减轻其毒副作用,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小剂量IL-2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对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的报道,且多呈协同增强效应。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IL-23单独或联合应用IL-2诱导人PBMC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希望为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人PBMC。IL-23(50ng/ mL),IL-2(100IU/mL)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PBMC 72h,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诱导后的PBMC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杀伤活性最大时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应用RQ-PCR法检测诱导后PBMC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变化。所得结果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以α=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1.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体外诱导正常人PBMC后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IL-23(50ng/mL)处理后的PBMC,作用于K562细胞24h、48h、72h后杀伤率分别为:(15.12±0.58) %、(18.71±1.07) %、(24.36±1.59)%;IL-2(100IU/mL)作用于K562细胞24h、48h、72h后杀伤率分别为: (15.64±0.60)%、(19.75±0.96)%、(25.34±1.71)% ; IL-23(50ng/mL)+IL-2(100IU/mL)作用于K562细胞24h、48h、72h后杀伤率分别为:(22.58±0.67) %、(27.84±1.31) %、(34.4±1.24)%。统计学分析显示,IL-23(50ng/mL)、IL-2(100IU/mL)及两者联合作用后的PBMC均对K562细胞有杀伤活性,随着时间延长,杀伤率明显增加,各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L-23能促进PBM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IL-23与IL-2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增强杀伤活性,而且在作用于PBMC 72h时杀伤活性最高。2.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于正常人PBMC后对培养液中IFN-γ表达的影响: IL-23(50ng/mL)、IL-2(100IU/mL)及IL-23(50ng/mL)+ IL-2(100IU/mL)分别作用于PBMC 72h后,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含量水平为:156.08±12.40、191.68±16.92、615.83±21.39,对照组为44.39±5.90。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加细胞因子的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以IL-23(50ng/mL)+ IL-2(100IU/mL)组诱导PBMC表达IFN-γ的水平最高,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L-23(50ng/mL)组诱导PBMC表达IFN-γ的水平与IL-2(100IU/m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于正常人PBMC后对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RQ-PCR检测结果显示,IL-23(50ng/mL)、IL-2(100IU/mL)及IL-23(50ng/mL) + IL-2(100IU/mL)分别作用于PBMC 72h后,穿孔素的RQ值为:1.39±0.23、1.54±0.16、2.32±0.22,空白对照组为0.51±0.12。统计学显示,各细胞因子组PBMC的穿孔素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50ng/mL)+ IL-2(100IU/mL)组的穿孔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IL-2(100IU/mL)组与IL-23(50ng/mL)组穿孔素mRNA的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于正常人PBMC后对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RQ-PCR检测结果显示,IL-23(50ng/mL)、IL-2(100IU/mL)及IL-23(50ng/mL)+ IL-2(100IU/mL)分别作用于PBMC 72h后,颗粒酶B的RQ值为:1.57±0.33、1.74±0.11、2.298±0.21,空白对照组为0.38±0.12。统计学显示,各细胞因子组PBMC的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50ng/mL)+ IL-2(100IU/mL)组的颗粒酶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 IL-2(100IU/mL)组与IL-23(50ng/mL)组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IL-23能促进PBM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IL-23与IL-2联合体外诱导PBMC时具有协同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2. IL-23作用于PBMC后IFN-γ、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IL-2具有协同作用。推测IL-23可能通过诱导PBMC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发挥抗白血病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