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3单独或联合IL-2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对K562细胞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hite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化疗、骨髓移植等手段使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多数患者终因耐药、复发等情况导致治疗失败。因此,要进一步延长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期和消灭微量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是重要的可选方法之一。IL-23(interleukin-23)是Oppmann等在2000年报告的一个新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由p19和IL-12p40两个亚基组成。IL-23可促进记忆性T细胞增殖,诱导活化的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产生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和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IL-12)等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及炎症反应性疾病密切相关,且具有抗肿瘤和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免疫治疗因子。IL-23诱导T细胞产生IFN-γ较少,而不会在临床应用时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因此,IL-23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中更为安全的选择。IL-2是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它能促进T细胞增殖,刺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增殖与分化,增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研究证实,IL-2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但需依赖于外源性大剂量IL-2的持续输注并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为减轻其毒副作用,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小剂量IL-2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对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的报道,且多呈协同增强效应。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IL-23单独或联合应用IL-2诱导人PBMC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应及作用机制,希望为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人PBMC。IL-23(50ng/ mL),IL-2(100IU/mL)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PBMC 72h,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时间诱导后的PBMC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ELISA方法检测杀伤活性最大时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应用RQ-PCR法检测诱导后PBMC的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水平变化。所得结果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以α=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1.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体外诱导正常人PBMC后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杀伤活性的影响:IL-23(50ng/mL)处理后的PBMC,作用于K562细胞24h、48h、72h后杀伤率分别为:(15.12±0.58) %、(18.71±1.07) %、(24.36±1.59)%;IL-2(100IU/mL)作用于K562细胞24h、48h、72h后杀伤率分别为: (15.64±0.60)%、(19.75±0.96)%、(25.34±1.71)% ; IL-23(50ng/mL)+IL-2(100IU/mL)作用于K562细胞24h、48h、72h后杀伤率分别为:(22.58±0.67) %、(27.84±1.31) %、(34.4±1.24)%。统计学分析显示,IL-23(50ng/mL)、IL-2(100IU/mL)及两者联合作用后的PBMC均对K562细胞有杀伤活性,随着时间延长,杀伤率明显增加,各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L-23能促进PBM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IL-23与IL-2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增强杀伤活性,而且在作用于PBMC 72h时杀伤活性最高。2.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于正常人PBMC后对培养液中IFN-γ表达的影响: IL-23(50ng/mL)、IL-2(100IU/mL)及IL-23(50ng/mL)+ IL-2(100IU/mL)分别作用于PBMC 72h后,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含量水平为:156.08±12.40、191.68±16.92、615.83±21.39,对照组为44.39±5.90。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加细胞因子的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以IL-23(50ng/mL)+ IL-2(100IU/mL)组诱导PBMC表达IFN-γ的水平最高,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L-23(50ng/mL)组诱导PBMC表达IFN-γ的水平与IL-2(100IU/m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于正常人PBMC后对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RQ-PCR检测结果显示,IL-23(50ng/mL)、IL-2(100IU/mL)及IL-23(50ng/mL) + IL-2(100IU/mL)分别作用于PBMC 72h后,穿孔素的RQ值为:1.39±0.23、1.54±0.16、2.32±0.22,空白对照组为0.51±0.12。统计学显示,各细胞因子组PBMC的穿孔素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50ng/mL)+ IL-2(100IU/mL)组的穿孔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IL-2(100IU/mL)组与IL-23(50ng/mL)组穿孔素mRNA的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 IL-23单独或联合IL-2作用于正常人PBMC后对颗粒酶B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RQ-PCR检测结果显示,IL-23(50ng/mL)、IL-2(100IU/mL)及IL-23(50ng/mL)+ IL-2(100IU/mL)分别作用于PBMC 72h后,颗粒酶B的RQ值为:1.57±0.33、1.74±0.11、2.298±0.21,空白对照组为0.38±0.12。统计学显示,各细胞因子组PBMC的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IL-23(50ng/mL)+ IL-2(100IU/mL)组的颗粒酶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 IL-2(100IU/mL)组与IL-23(50ng/mL)组颗粒酶B mRNA的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IL-23能促进PBMC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IL-23与IL-2联合体外诱导PBMC时具有协同作用,并呈时间依赖性。2. IL-23作用于PBMC后IFN-γ、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IL-2具有协同作用。推测IL-23可能通过诱导PBMC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发挥抗白血病活性。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GM-CSF)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患
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玉米螟发生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找出玉米螟发生量的影响因子。最终得出玉米螟发生量的定性、定量预报模式,通过试报,效果较理想。
通过统计新型自动气象站相关设备监测点运行状态信息及同时段地温、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6要素数据质量的正常或异常频率,对观测要素数据与设备状态信息做了相关性分析
中国经济已进入都市圈发展时代,这些超大都市周边(郊县、中小城镇等)紧邻的城市化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大都市地区经济,而"高站经济"必成大都市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这正
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步短缺,海洋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沿海各省、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查嘉兴市海洋经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亚洲玉米螟分布在东亚、大洋洲,公认为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笔者综合国内外资料同时结合多年研究工作,对玉米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如越冬种群质量特性和环境条件、越冬幼虫化蛹
第一部分RNA干扰EMS1基因表达对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目的:前期研究表明,EMS1在胃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且与胃癌转移有关。现探讨干扰EMS1基因表达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
<正>11月16日,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四川钒钛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17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暨钒钛(国际)论坛——钒钛军民融合及新技术交流会"在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