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二十余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总体上说来是处于“U”字型走势之中。对于这种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本文试图从工业的“结构效应”和“集聚效应”方面作出分析。本文认为,工业经济对地区差距变化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总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第二产业中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是否收敛,这种影响被称为“结构效应”;二是工业集聚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集聚效应”。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工业在地区差距上的效应,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判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是否收敛,工业在“结构效应”方面的影响;计算表示工业集聚程度的基尼系数,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工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差距的“集聚效应”影响。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整理分析,计算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Theil系数三种指标我们得出几乎一致的结论:即改革开放以来到1990年,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在逐渐缩小,在1990年达到历史最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在小幅波动中表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地区经济差距基本是在高水平上稳定。从工业经济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效应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1)工业经济的“结构效应”并不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2)工业经济的“集聚效应”是影响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