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研究真性、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预后情况。方法:入选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弋矶山医院接受植入CRT-P/D治疗的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植入术前体表心电图表现分为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t-LBBB,20例):(1)V1、V2导联QRS波负向波为主(呈QS波形或rS波),且r波<0.1 mV,aV导联q波<0.1 mV;(2)在V1、V2、V5、V6、Ⅰ、aVL导联中至少2个导联QRS波存在顿挫或切迹。(3)QRS波时限男性≥140 ms,女性≥130ms。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nt-LBBB,10名):体表心电图表现传统的左束支阻滞的概念,但尚未达到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标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随访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后情况。结果:真性和非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及术后用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LVEF、LVEDD、QRSd与术前相比均出现了显著改善(P<0.05)。LVEF的提升程度(△LVEF)方面,t-CLBBB组[(19.95±7.90)%]明显高于nt-CLBBB组[(8.91±6.33)%](P<0.001)。同样,LVEDD的改善程度(△LVEDD)方面,nt-LBBB组[(-11.00±2.93)mm]亦无t-LBBB组[(-19.95±7.29)mm]明显(P<0.05)。两组病人术前术后QRS波时限均见缩短,且真性组比非真性组缩短更明显(P=0.020)。截至末次随访结束,真性组病人的有反应率为90.0%,与非真性组有反应性5人(45.5%)相比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同样,真性组无反应的人数为2例(10.0%),非真性组无反应人数6例(54.5%),两组无反应率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存在反应的病人进行比较研究,真性组与对应的非真性组相比,LVEF、LVEDD手术前后变化前者均比后者明显,LVEF及LVEDD术前术后变化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0)。针对于植入CRT病人存在反应的情况,对术前等主要关联因素与术后存在反应性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真性左束支阻滞为术后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信区域:1.23-80.09,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手段;不同亚型左束支阻滞心衰病人对CRT临床反应性不同;t-LBBB(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为CRT术后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新定义下的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标准的心衰患者更能获益于CRT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