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我国中小学开始逐渐摆脱长期的国家单一课程体制,拥有更多的课程决策权。国家、地方和学校在“三级课程”的管理模式下,各司其责,逐渐改变了高度集中的教育现状。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进行课程改革意味着教材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实践校本教材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校本教材是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开发和实践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旨在张扬学生个性,给与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校本教材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同国家统编教材相比,校本教材更具个性化,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校本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将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我们不仅要开发校本教材,而且要将校本教材用于实践。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更为重要的应用层面的研究却值得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校本教材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步深化课程改革,以更利于校本教材在我国中小学的推广。本研究有六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部分。讲述研究缘起,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阅读和研究,确定研究对象,发现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校本教材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本文研究所用到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等相关概念。并通过与校本课程、统编教材、乡土教材比较,更加明确校本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第三部分阐述校本教材应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背景的介绍,指出校本教材应用的意义,因现状的驱使有必要对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校本教材应用现状的分析,指出校本教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本部分通过调查教师、学生、教材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环境等影响校本教材应用的因素,指出校本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开发与应用的脱节问题、编制的预期效果与现实使用的落差问题、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共用的关系冲突问题等,并分析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第五部分在困境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校本教材应用的原则,制定应对困境的基本策略。校本教材的应用应在一定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兴趣与知识并存、适应与发展兼顾、生活与教学相宜、差异与整体融合等原则。继而从准备、实施和评价三阶段提出应对校本教材应用于教学的困境的对策。第六部分结语。总结概括整篇论文,反思本次研究的得与失,并对未来予以展望。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将继续对校本教材进行研究,以期促进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