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明确MIMIC-Ⅲ数据库中脓毒症凝血病发病情况,人群一般特征,基础合并症情况,部分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特征等。2.提取MIMIC-Ⅲ数据库中目标人群数据,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开发脓毒症凝血病患者28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使用SQL语句代码获取MIMIC-Ⅲ数据库中的目标人群数据。纳入标准:(1)已确诊感染或疑似感染(入住重症监护病房72h内使用抗生素)的患者;(2)SOFA评分≥2分;排除标准:(1)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2)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孕妇、产妇;(4)肿瘤及化疗药物使用患者;(5)入住ICU小于24小时的患者(6)入住ICU24小时内使用肝素抗凝及病程中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通过以上标准获取脓毒症患者的数据,通过Stata及R软件进一步整合、筛选、缺失值插补,依据SIC诊断标准筛选出SIC患者,对SIC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临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统计学描述。根据SIC患者28天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SI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开发预测模型。结果1.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脓毒症患者9186例,其中有3034名患者符合SIC诊断。SIC以男性多发,占比约60%;在年龄分布上,40~60岁及60~80岁两个年龄区段的患者占比较高;共计有1058例SIC患者28天内死亡,占比35%;28天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在基础合并症、化验指标、脏器功能、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及结局预后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合并糖尿病、肝脏疾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年龄、生命体征(HR、MAP、RR、TEMP)、凝血指标(INR、PT、APTT)、血常规(PLT、WBC、MCH、MCHC、MCV、RDW)、血气指标(PH、PO2、SO2、GLU、Lac、K+、Na+、Cl-、AG、AB)、生化指标(肌酐、尿素氮)、病原学培养结果等因素均与SIC患者28天死亡关系显著;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合并肝脏疾病、使用去甲肾上腺素、高龄、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增快、呼吸频率急促、体温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血乳酸水平升高、氯离子浓度异常、血小板计数降低、RDW增高、血尿素氮增高为SIC患者28天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病程中长期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明确泌尿系感染、明确导管相关性感染为SIC患者28天预后的保护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后退法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建立SIC患者预后预测方程,模型方程=1/(1+exp-(13.53+年龄×0.04+合并肝脏疾病×0.50+使用去甲肾上腺素×0.75-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0.82+心率×0.02-平均动脉压×0.02+呼吸频率×0.05-体温×0.30-氧饱和度×0.06-氯离子浓度×0.03+乳酸水平×0.08-血小板计数×0.1+RDW×0.18+尿素氮×0.01-明确泌尿系感染×0.47-明确导管相关性感染×1.34))。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来的危险因素中的连续变量根据一定标准转化为分类变量,进一步完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制定了SIC患者28天死亡风险简易评分表。该评分表的ROC曲线下面积基于模型组数据集为0.78,基于验证组数据集为0.75。与现有评分系统相比,其基于模型组数据集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SOFA、LODS、SAPSII、SIC等评分,基于验证组数据集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SOFA、SIC评分,也大于LODS、SAPSII评分,但差异不显著,但其评分细则相对于LODS、SAPSII评分则更为简便。结论1.SIC具有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中老年男性为高发人群,血小板计数减少是SIC最敏感的指标。2.高龄、合并肝脏疾病、休克、肾功能不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大、血小板计数偏低预示着SIC患者预后不佳;3.本研究根据SIC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实验室指标制定了SIC患者28天死亡风险简易评分表,与现有预后评分系统相比,其对SIC患者的28天死亡风险的评估具有良好的评估性能及方便操作的优势,对临床诊疗及后续相关研究的人群纳入标准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