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相反应制备纳米LaMO3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变相反应,是指将固体反应物研磨均匀后加入适量的液体物质,将反应物调制成固体颗粒和液体物质混合均匀、不分层的糊状或粘稠状固液混合物,即流变相体系,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得到所需的产物。流变相反应的作用对象是具有流动性的固体或非牛顿液体。在流变相反应体系中固体颗粒在流体中均匀分布,紧密接触,其表面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反应能够进行得更加充分;能够得到纯净单一的化合物,且产物产率高,避免大量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环保,是一种高效、节能、经济的绿色化学反应;流变体热交换良好,传热稳定,可以避免局部过热,并且温度容易调节;反应过程中,不必像液相反应过程那样考虑溶解度,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以草酸和普通金属氧化物为原料,利用流变相反应先制备了单组分金属纳米La2O3、MnO2和CO2O3,以此为基础用同样的原料和工艺流程制备了纳米La0.98MnO3.05和LaCoO3,实验表明固液组分比例与研磨时间对最终产物粒径有一定的影响。分别考察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各最终产物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产物粒径的影响最大,其它依次为加热温度、焙烧时间、加热时间。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确定La0.98MnO3.05较佳制备条件为:烘箱加热温度60℃,加热时间3h,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3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纳米La0.98MnO3.05为斜方六面体晶型,空间群为R3c,平均粒径为23.8nm;LaCoO3的较佳制备条件为:烘箱加热温度70℃,加热时间3h,焙烧温度880℃,焙烧时间3.5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纳米LaCoO3为斜方六面体晶型,空间群为R3c,平均粒径为23.4nm。用热重和差热分析方法对制备纳米La0.98MnO3.05的草酸盐前驱体热分解过程动力学进行研究。采用Ozawa法和Coats-Redfern法,分两阶段计算La0.98MnO3.05前驱体的热分解机理函数、反应活化能及反应级数,得到:制备La0.98MnO3.05的草酸盐前驱体,其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级数分别为:为第一阶段:E≈139.2KJ/mol,n=0.67;第二阶段:E≈223.5KJ/mol,n≈0.67。前驱体热分解是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的机理。讨论纳米La0.98MnO3.05复合氧化物晶粒生长过程动力学,得晶粒生长激活能和动力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E≈58.6KJ/mol,n≈2.82。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CoxCu(1-x)Fe2O4(x=0~1)离子型磁性液体的制备方法(Massart法和自行成法)和CoxCu(1-x)Fe2O4(x=0~1)离子型磁性液体的物理性质。首先用共沉淀法制备出CoxCu(1-x)Fe2O4系列纳米粉末
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体系具有的特殊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等性质,使其对光催化反应的活性有显著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人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位Ar+溅射相结合,
针对CT图像肺结节分类任务中分类精度低,假阳性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加权融合多维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肺结节分类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子模型:基于二维图像的多尺度密集卷积网络模
针对射频识别实验教学中大型实验箱成本高、携带难的问题,研制了一款便携式13.56 MHz射频识别学习开发实验平台。该平台基于高集成度、一体化设计思想,以PN532芯片为核心,使
密实SnO2电极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抗玻璃液侵蚀性能,是玻璃电熔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论文以SnO2、ZnO、CuO、Sb2O3粉体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制备出含ZnO、CuO及Sb2
本文选取了三种粒度的杭锦2#土,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能,筛选出氧化铁和粘土含量较高的杭锦2#土,并以其为载体制备SO42-/杭锦2#土催化剂;同时制取了不同氧化铁含量的杭锦2#土-Fe2
采用等温蒸发法对五元体系Mg2+,K+,Na+,Li+//B4O72--H2O及其三个三元子体系、三个四元子体系进行了288K时的介稳相平衡研究,测定了各体系288K平衡液相各组分的溶解度及密度;绘制了三
探讨海区环境容量的估算 ,为海水水质标准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 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 (NO3 -N ,PO4-P)条件下Pb(Ⅱ )对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本论文通过对TiO2进行改性,成功合成了两种复合型催化剂:掺杂型光催化剂和核壳型磁载光催化剂。以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研究了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探讨了热处理条件和复合物
富勒烯氟化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目前已成为富勒烯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通过自由基反应合成新型富勒烯氟化物,总结反应规律,并研究其光电特性,对富勒烯化学的发展以及拓展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