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粗放式发展造成了资源迅速耗竭、环境极大恶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如何应对绿色化的挑战、推动产业活动向着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生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范式,以其兼顾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的特殊功效而得到快速发展。对于系统而言,结构是其主要特征。同一网络结构在不同节点资源的背景下,会形成不同功能网络系统;不同网络结构安排下相同节点资源也会使得系统产生不同的网络绩效。同时,对于所有的活性系统而言,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就是实现内部资源流的均衡。因此,对产业生态网络结构特征、资源流均衡以及影响资源流均衡状态的资源调控政策的研究,对于制定网络发展策略、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首先,产业生态网络中企业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资源之间存在差异,企业从资源互补性角度选择与其他企业结成联盟,能更大程度的提高经济绩效。论文从企业资源互补性角度出发对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多Agent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的企业资源互补程度和生态合作效率组合下产业生态网络涌现出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态合作效率和企业资源互补程度很高时,产业生态网络有较低的平均集聚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表明此时的网络具备随机网络的结构特征;第二,生态合作效率和企业资源互补程度很低时,产业生态网络有较高平均集聚系数和较长的平均路径长度,表明此时的网络具备规则网络的结构特征;第三,生态合作效率和企业资源互补程度适度时,产业生态网络有较高平均集聚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表明此时的网络具备“小世界”网络的结构特征。 其次,论文通过对网络内部节点类型划分以及资源流特征分析,利用超网络建模的方法,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对产业生态网络内部的资源流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网络资源流的均衡状态。并据此研究了资源调控政策(资源利用率、综合环境费用、环境补贴等)对系统资源流均衡状态的影响。结论表明:产业生态网络内部资源流存在最优均衡状态。同时,企业主体资源利用效率、行政主体所给予的环境补贴与资源流总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单位产品收取的环境费用则会降低网络内部资源流总量。根据仿真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