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表现、诊治现状,探讨EG的误诊原因,加强儿科胃肠病医生对EG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方法:
(1)病例: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的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5年期间住院治疗的EG的患者,共12例。
(2)观察指标:对所有患儿认真询问病史,细致查体,仔细记录以下指标:①是否有长期、反复发作性上腹区疼痛、餐后恶心、呕吐、腹泻和体重下降;②有无失血及贫血等全身表现;③诱因的有无,包括过敏因素、感染因素;④外周血及腹水嗜酸细胞计数;⑤内镜检查及其病理;⑥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检查,⑦骨髓像检查;⑧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照胃炎常规治疗如应用制酸剂和抗胆碱能药物的治疗效果
结果:
本组患者12例,男6例,女6例,所有患者均具有该病的临床表现,如有腹痛、腹泻或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胃肠道黏膜活检或腹水中有嗜酸细胞浸润,病理证实胃肠道一处或多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无胃肠道以外器官浸润,并除外其它引起嗜酸细胞增高的疾病,如嗜酸细胞性白血病及寄生虫感染等。根据其临床表现,依照Klenin等的分型方法[2]本组病例12例,属于浆膜型EG6例,属于黏膜型EG6例。所有患者确诊后接受激素(米乐松)、抗炎、抑酸治疗,黏膜型患儿,消化道症状很快得到控制。1周内基本缓解。诊断为浆膜型的患儿2~4周后腹水完全消失,3~4个月后激素逐渐停用。
结论: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在儿童中并不罕见。只是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一般治疗无效,应考虑EG可能,注意外周血嗜酸细胞是否增高。就诊时外周血嗜酸细胞尚未升高,但此时胃肠组织可能有嗜酸细胞浸润;及时行内镜检查并多点活检。治疗上首选使用激素治疗,其他的治疗方法有免疫抑制剂等。